close
對現存理論社會學之批判

  哈伯瑪斯在「論社會科學的邏輯」的最後一章主要是考察從語言與行動來建構一門社會科學的可能性,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哈伯瑪斯後來轉向溝通行動理論的傾向。

  哈伯瑪斯首先考察了兩種語言取向的解釋社會學學說:

  〔一〕Strauss:受米德﹝Mead﹞的「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的影響,此派認為社會分析必須分析在人類生活中的語言變遷機制。隨著新的社會變化而產生的新詞彙,顯示了自我對於環境的重新解釋與適應,及語言的創造性。哈伯瑪斯認為其優點在於已經考慮到自我的自發性和語言的溝通中介功能在人類與社會互動中的重要性。其缺點則在關於動機方面的理論的局限性。即以「動機」來解釋社會行動,如此則不能說明作為反思的自我在社會變遷所起的作用。而且如此將導向一種主觀的研究取向,排除了外在客觀觀察的因素。換言之,哈伯瑪斯認為這種取向過於主觀,無法建立客觀地「律則性的」社會科學。

  〔二〕MacIntyre:哈伯瑪斯認為MacIntyre將精神分析納入語言分析來解釋社會學的做法,是企圖克服上述主體對於意義的主觀解釋的一種路向。精神分析重視醫生與病人之間的語言交往,由此揭露出隱藏在外在行為背後的潛意識動機,並以之做為個體行為表現的共同原因。亦即,企圖從治療者解釋性理解達到一種客觀的因果性說明。這種學說的優點在於一方面洞察到對於行為的意義的說明是聯繫著作者和解釋者的「自我反思」的能力;一方面則了解人的理性的自我反思是通過「語言」的中介作用而得到實現的。但是其最主要的缺點則在:病人的自我反思的真實性無法被證實。所以哈伯瑪斯認為潛意識的說明仍不能達到因果的客觀性。因此MacIntyre的嘗試也無法建立律則性的社會科學。

  基於上述,哈伯瑪斯認為只從語言分析的角度是無法充分解釋社會行為的,於是哈伯瑪斯轉而考察功能主義社會學的優點與限制。

  哈伯瑪斯認為功能主義對於社會行為的客觀因素﹝語言之外所起的因素﹞方面的說明,提供了較為充分的解釋模式。功能主義在分析社會行為的「意向性」的客觀作用時,正確地掌握到「社會勞動」和「權力統治」在社會行為的實現過程中的功能,帕深思的功能主義對此做了詳細的發展。帕深思認為社會行動是組成社會體系的基本單位。任何社會體系都具有四種作用:模式的維持、統整、目標的達成、適應。為了適應社會的變遷,個人也必須相對地調整,以達成社會的和諧。此亦是社會之和諧發展的主要原因。哈伯瑪斯認為帕深思的理論能從「行為」的角度去考察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周圍世界,把「人」放在行為的活動內,深入探究社會規範同個體的關係,是一正確的方向。但其缺點則在於:只是從外在行為探討個人與社會之關係,忽略了自我反思所扮演的角色與作用。而這自我反思與社會互動中的「意義」,只能透過語言來理解。

  綜而言之,哈伯瑪斯認為語言取向的解釋社會學雖掌握了語言的重要性,但由於將其連繫到行為者的意向﹝動機﹞上,使得語言的結構性作用彰顯不出來;另一方面,功能主義雖然掌握了作為客觀性的「行動」的路向,但卻忽略了對語言的分析。所以,哈伯瑪斯後來在《溝通行動理論》中將語言的表達﹝溝通﹞結構﹝而非行為者的意向﹞,放在社會行動中來考察,完成了溝通行動的體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vilred 的頭像
    devilred

    Devil Red

    devil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