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批判理論」概說

  現代西方文化的最大特色與成就是自然科學與技術的高度發展。隨著科學對人類的征服和對自然的控制,十九世紀出現了實證主義,以科學為唯一的知識及一切知識的標準。西方文化進入二十世紀後,科學主義日益深化,哲學幾乎成為科學的婢女。五十年代唯科學主義達到巔峰,邏輯實證論成為西方科學的主流思潮,科學哲學家們強調數學、邏輯對於科學知識概念和方法作為知識研究唯一普遍的判準,甚至主張哲學科學化。

  西方社會學的發源,始自十九世紀孔德﹝Comte,1798-1857﹞同時創立社會學以及實證主義哲學,自此實證主義的社會學便一直居於社會學主流的地位。實證主義的社會學希望經由純粹的觀察法、實驗法以及比較法,發展出一套如自然法則一樣永恆不變的社會法則,因此實證主義的社會法則主要是檢查理論預測和實際的社會過程是否一致的問題。這種以自然科學為典範的研究,主張只有可以檢證的經驗事實或行為,才是唯一可靠的、客觀的知識論述。

  實證主義社會學所揭示的單一詮釋,對社會現象的預測可不可靠?可不可能?這問題我們必須重新反思社會現象的特性及社會理論的任務。

  人的行動或社會現象的一項特性:即人﹝社會研究的對象﹞能反省地取用﹝reflectively appropriate﹞社會知識﹝有關社會現象或社會過程的知識﹞,以指導其行為,換言之,人不僅是社會研究的客體﹝object﹞,而且是能創造或改變社會現象的主體﹝subject﹞,更要的是,這兩種角色發生互動──反省性的互動,作為社會研究的客體所產生的知識,會被行動之主體所應用,而改變其行動,從而亦改變了社會研究的客體。

  這種反省能力,一向被實證主義者視為科學預測的「干擾因素」,欲去之而後快,而批判理論非但不將這種反省能力的運作,或社會理論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辯證關係視為社會研究的一種障礙,反而視之為社會批判的一個契機,並當作「社會理論應該是批判理論」的一項重要論據──既然人類能夠反省地取用有關其行為的知識,既然社會理論與社會現實之間具有「剪不斷,理還亂」的辯證關係,那麼社會理論何不「因勢利導」,以發掘人類不自知的行為條件,使人類的行動及社會邁向更理性的境界?

  所以社會批判理論認為社會理論不應只是社會現實的忠實反映,不應只是追求隔離的預測。而應該是一種啟蒙﹝enlighten﹞、一種批判﹝critique﹞,以及一種政治教育、冀望為公眾所取用,以引發他們的反省,喚醒他們的意識。而社會理論家也不應只是一個超然的、無言的旁觀者,而應該是一個參與者、對話者,由同情的了解發而為對社會政治現實的批判,以邁向一更合理的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vilred 的頭像
    devilred

    Devil Red

    devil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