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史月刊》朝鮮核問題的危機與轉機



歷史月刊七月號
歷史月刊提供



【熊瑩】

對於西方來說,核武器在後冷戰世界所起的作用與冷戰期間的作用正相反。核武器在當年彌補了西方與蘇聯相比在常規武器方面所處的劣勢,它們是「平衡器」。然而,在後冷戰世界,美國擁有無與匹敵的常規軍事力量,我們的潛在對手則可能擁有核武器,結果被平衡的是我們自己。礡X—薩繆爾.杭廷頓

⑻譓穧蛘q二○○二年十月美國總統特使、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在訪問朝鮮之後披露出朝鮮有用於發展核武器的「核計畫」以來,朝鮮核危機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在這之後,朝鮮外交部發表聲明稱,如果美國簽署不侵略朝鮮條約,保證朝鮮的主權,並保證不干涉它的經濟發展,那麼它將解決美國擔心的核計畫問題。但美國認為互不侵犯條約是對朝鮮不當的核研發付出的一種不應該的代價,因而予以拒絕,並且決定從十二月起中止向朝提供重油。朝鮮隨即宣布朝美於一九九四年簽訂的〈核框架協議〉無效,啟封凍結的核設施,拆除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監視設備,驅逐監督人員。二○○三年一月十一日,朝鮮正式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表示不再接受與IAEA簽訂的核安全協定的約束。自朝鮮代表在四月的北京三方會談期間聲稱朝鮮「已擁有核武器」之後,朝核危機不斷升級。美國加大了應對危機的軍事準備,謀求強制攔截進出朝鮮的船隻。朝鮮則先是宣布退出〈朝鮮半島無核化宣言〉,繼而表示已完成對八千根廢核燃料棒的處理以及將把原料用於「加強其核遏制力」,甚至數次威脅要退出〈軍事停戰協定〉。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似乎一觸即發。到了六月,在中國以及國際社會的積極努力下,朝美兩國從各自的強硬立場上有所後退,接受了中方提出的「在多邊對話架構下包括美朝雙邊對話」的創造性安排。八月,關於朝核問題的朝、美、中、俄、日、韓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和平解決朝核危機的曙光才得以重新降臨朝鮮半島。

必須指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國內外輿論主要以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報導為依據,基本傾向於認為朝鮮應當承擔朝核危機再起的主要責任。隨著危機的不斷升級,許多觀察家也將朝鮮推進核開發計畫看作是其核野心膨脹的結果。美國則明確地宣稱此次危機是朝鮮這個「無賴國家」繼一九九三∼一九九四年後又一次明目張膽的「核訛詐」,開始抵制與朝鮮政權做任何「談判交易」。然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關於伊拉克戰爭的各種謊言和內幕不斷被披露,促使人們重新認識朝核問題,這種狀況逐漸發生變化。

應當說,朝鮮有核開發計畫,或者可能有開發核武器的意願,也是主要針對美國的安全威脅。冷戰後朝鮮對外戰略的演變,特別是它在北京三方會談和六方會談中所提出的建議,都清楚地反映出其在核問題上的真實戰略意圖並不在於擁有核武器本身。

朝核問題的由來

礞@個國家發展核武器無非是出自以下三種考慮:打擊、威懾和政治效用。二十世紀五○年代以來的核擴散態勢表明,對核武器感興趣的國家更注重於它的象徵性而非實用性。所以要理解朝鮮核政策的關鍵不能只局限在核武器研發、擴散等問題本身,還應該從核武器有用論的深層動因解析其欲望和需求目標。

眾所周知,二戰後為了防止核毀滅和核擴散的威脅,國際社會建立了一整套核不擴散機制,其中NPT和IAEA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朝鮮與核不擴散機制的關係實際上是異常複雜的,其間經歷了一個從排斥到參與再到退出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始終是與朝鮮的自身安全緊密相連的。

繯舊A進行核武器研發的歷史可以上溯至上個世紀五G年代末。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不僅繼續駐兵朝鮮半島,還在韓國秘密部署了戰術核武器。因此,為了抵制「美帝」的核威脅,營造安全均勢,在此後近三十年的時間中,朝鮮一直在蘇聯的幫助下默默地開發原子能、鑽研核技術。由於冷戰這個大環境的影響,朝鮮依靠其背後兩個強大盟友——蘇聯和中國——的堅強支持,與美國對抗,徘徊於核不擴散機制的大門之外。

繲i入八○年代之後,隨著美蘇關係緩和,蘇聯逐漸放棄了對朝鮮核研發的支持,而朝鮮自身距離製造核武器還很遙遠。為了解除安全威脅,朝鮮的立場開始轉變,由對核問題的冷漠態度轉變為積極主張半島無核化,並於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以無核國身分加入NPT,希望借此要求美國從韓國撤走核武器、取消美韓協作軍事演習。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朝韓共同簽署了〈南北方關於朝鮮半島無核化聯合聲明〉,雙方保證不試驗、生產、儲存、部署或使用核武器,還同意互相監督。從一九九二年起,朝鮮開始與IAEA合作並接受核查。

不難發現,冷戰期間,朝鮮無論是一開始游離於核不擴散體制之外還是後來選擇加入,都是在充分考慮實力對比和權衡利弊之後做出的一種符合國家利益的理性選擇。如果說這一時期朝鮮核政策的目標還只是簡單的體制防禦,那麼在冷戰結束後,朝鮮的核政策則反映了其對外政策的一種新調整,演變為所謂「談判槓杆和討價還價籌碼」的有效的功能性戰略。

穨N戰後,東北亞的地緣戰略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北三角」(蘇中朝)和「南三角」(美日韓)對峙不復存在。由於失去了蘇聯的核保護傘,曾處於國際冷戰前沿的朝鮮,開始獨自承擔來自軍事分界線以南美日韓三方軍事同盟的壓力,越來越感到孤立和威脅。面對東北亞地緣政治關係的新變化和美國咄咄逼人的戰略攻勢,朝鮮感到有必要尋求能夠依靠自己力量來解決安全問題的手段。另一方面,朝鮮領導人也認識到,任何一個政權都不可能長期穩定地維繫在一個瀕臨崩潰的經濟基礎上。從長遠看,要想鞏固政權,維繫體制的安全與穩定,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就必須為經濟發展尋找出路。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美國依然是影響朝鮮半島局勢走向的最大的外部因素。事實證明,冷戰後朝鮮政治、經濟、安全、外交等一切內外政策的調整和實施都受制於它能否突破美國的遏制,獲得美國的安全保證。在缺乏正常外交關係和溝通渠道的情況下,既然美國已將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作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首要目標,那麼朝鮮選擇「核牌」作為對美關係的突破口,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十世紀九○年代初,朝鮮正是抓住了美國最大的核憂慮拋出了兩張有力的牌——威脅要退出NPT和IAEA。由於擔心朝鮮的退出會衝擊核不擴散機制,加劇地區安全局勢,美國接受了朝鮮的「要價」,美朝雙方坐到了談判桌前,於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簽署了朝美日內瓦〈核框架協定〉。根據該協定,朝鮮以凍結已有的一座和正在建設的兩座石墨核反應爐發電站、安全貯存八千根廢核燃料棒為代價,換取了美國對朝鮮不威脅使用核武器、平等對話改善關係、在二○○三年前為朝建成兩座輕水核反應爐發電站,以及每年向朝鮮提供五十萬噸燃料重油的承諾。至此,朝美通過簽訂雙邊協定確保消除各自的安全憂慮。之後,朝鮮推出了開放政策,與歐盟一些主要成員國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二○○年朝韓實現首次首腦會晤,確定了半島統一的基本思路;對內,朝鮮也在嘗試進行經濟改革。毫無疑問,這些與美朝關係改善這個大背景是分不開的。

儘管在究竟誰先違背核框架協議從而應對危機再起負責的問題上,朝美兩國至今仍各執一詞:朝鮮指責美國沒有按協議規定在二○○三年前提供輕水反應堆,美國則認為朝鮮早在一九九八年就違反框架協議,並制定和推進了秘密的濃縮鈾開發計畫,一再要求對朝核設施進行「核查」。但是,必須明確地看到,美國在二○○二年十月宣布朝鮮承認擁有核開發計畫的直接國際背景是:當時朝鮮半島南北和解進程已經在更高的起點上重新啟動,日本決定年內同朝鮮建立外交關係,小泉首相實現了對平壤的歷史性訪問。確切地說,朝鮮再次推進與韓日改善關係、推動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迅速變化的舉動,已給美國在維護這一地區自身戰略利益的問題上作出了重大挑戰。

實際上,對於第二次朝核危機的爆發,朝美兩國固然都難辭其咎,但無疑美國、特別是布希政府應該承擔主要責任。起初是前任柯林頓政府以為朝鮮政權將很快崩潰而拖延履行核框架協議,而布希政府上台後的一系列敵對和威脅措施,最終導致朝鮮懷疑美國徹底改善兩國關係的誠意,從而重新走上了核開發道路。

穧b新保守主義的影響,小布希在二○○一年一月入主白宮後,就根據「善惡二分法」把尚未實施自由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政策的朝鮮判定為「無賴國家」,在對朝問題上全盤否定了柯林頓政府時期的「接觸與擴大政策」,轉而推行「進攻性接觸政策」。特別是在「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調整全球安全戰略,提出國際關係新標準,將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視為美國最現實與最危險的威脅。由於朝鮮積極表態反對一切形式恐怖主義,二○○二年初,布希仍然將朝鮮列入「邪惡軸心」和「先發制人」的核打擊目標之一,這顯然違背了核框架協議中美國做出的「不對朝鮮進行核威脅或使用核武器」的承諾,破壞了冷戰後建立的雙邊政治關係基礎。在此政策指導下,美國中斷了朝美對話,拒絕履行核框架協議,要求朝鮮解決包括核武器、導彈和常規武器在內的所有安全問題。為壓迫朝鮮就範,它不僅增加了對朝沿海和領空的巡邏飛行,還主導了自朝鮮戰爭以來規模最大的聯合軍事演習。安全威脅再加上內部資源枯竭和糧食不足等問題,使得朝鮮處於更加被動和不利的國內外環境中。在此情形下,朝鮮只得再次拿出「核牌」,作為對美國敵視朝鮮的強硬政策的回應。

朝核問題的實質

穧M機爆發以來,朝鮮當局一系列對美不斷加劇核危機的舉動的確是「令人擔憂」。同美國這個超級核大國真正進行核較量,其勝敗結局,自不待言。對於這一點,朝鮮的決策者們是絕不會看不清楚的。但朝鮮對美國卻一直以「超強硬對強硬」,未表示出絲毫的軟弱。

糬漸,從朝核問題再現伊始,美國就沒有將朝核開發當作現實性的緊迫問題加以對待。表面上,美國始終強調不能容忍朝鮮推進核開發計畫,要用和平外交手段加以解決,但卻堅持對朝實行敵視和孤立政策,一直迴避在核框架協議的基礎上通過朝美雙邊對話解決問題,更不肯摘掉朝鮮「邪惡軸心國」的帽子,不斷刺激朝鮮採取更加強硬的措施,迫使朝鮮在核開發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至核問題發展到幾乎難以控制的地步。在拒絕朝鮮談判要求的同時,美國先將外交重點集中在阻止日本改善對朝關係上、然後通過降低韓國的信用等級,提出對駐韓美軍的部署進行重新調整,引發韓國國內局勢動盪,迫使新上任的盧武鉉政府放緩改善南北關係進程。繼而,美國又敦促中國和俄羅斯對朝施壓。這一系列舉措清楚地表明,美國在朝核問題上的戰略目標也遠遠超出核問題本身。

其次,伊拉克戰爭的爆發給予朝鮮深刻的啟示:伊拉克的悲慘下場是屈服於武器核查壓力造成的。在當代國際關係中,「以強凌弱」的規律同樣在起著主導作用,國際社會很難阻止美國的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的做法。朝鮮寧可「鋌而走險」,絕不「處驚不變」。選擇前者,可能還有出路;選擇後者,則是自取滅亡。朝鮮一方面表示要「以戰爭對戰爭」、「以報復對報復」、「以毀滅對毀滅」,另一方面卻非常清楚美國絕不敢輕易對朝鮮動武。因為,朝鮮所擁有的一百一十萬常規軍、四百七十萬預備役軍隊以及射程幾乎可以覆蓋日本全境的「勞動」中程彈道導彈,足以使韓國、日本、駐韓的三萬七千名美軍及家屬和大量的美資企業成為其「人質」。朝鮮《勞動新聞》在二○○三年初刊登了這麼一段話:「如果發生新的朝鮮戰爭,它將蔓延為第三次世界大戰;一旦開戰,周邊大國不管情願與否,都將捲入其中。」朝鮮的背後還有中國和俄羅斯,它們對朝鮮遭受軍事打擊的反應正是美國最為擔心的。誠如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所說,當美國也受到威懾時,「先發制人」的戰略就不起作用了。顯然,朝鮮抓住了這一軟肋,希望利用最敏感的核問題再次迫使美國坐下來與之談判,同其締結互不侵犯條約。

事實證明,朝鮮發表了一系列挑釁性聲明,布希政府一再強調解決朝核危機必須通過「外交途徑,多邊協商」,最後終於走到談判桌前。這表明朝鮮對美實行絕不示弱的強硬政策,並不是魯莽行事,而是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值得注意的是,朝鮮在北京三方會談和六方會談期間,多次表示只要美國放棄對朝敵對政策和解除核威脅,朝鮮也會相應地考慮放棄核計畫。正因放棄了核武器計畫,就等於放棄美國最在意的最後一張可打的牌,所以,在美國滿足朝鮮改善與其關係的要求之前,朝鮮是不會輕易放棄核武計畫的。這涉及到朝鮮國家和政權的存亡,是最高的、無法妥協與讓步的國家利益。

禰悁馴i見,此次朝鮮核危機的實質是朝鮮採取了「核戰爭邊緣政策」(brinkmanship tactics)與「核危機外交」(crisis diplomacy),以「核」求「和」。朝鮮進行這樣的嘗試,與其說是為尋求核武器的合法性,不如說是把核武器作為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從整體上協商解決與美國間的冷戰遺留問題,包括獲得美國的安全保證和經濟補償,進而融入國際社會、改善整個國家的生存環境。這也是冷戰後朝鮮一以貫之追求的國家目標。在這場較量中,朝鮮執行的是以核武器換形象和援助的政策,問題的核心實際上就是解決核放棄和獲得體制保障的替換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朝核問題是最高層次的政治遊戲。這場遊戲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關鍵在於選擇何種解決辦法和付出何種代價。

朝核問題與大國關係

簹F北亞是一個大國力量分布異常密集的地區。當今世界上公認的五大主要力量,有四個集中在這一地區,即中國、俄羅斯、美國和日本。朝鮮半島歷來就是這幾大國利益交匯之處。由於朝核問題的演變和走勢,直接關係到東北亞地區的安全架構及周邊大國在這一地區的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因此處理核危機可能引發大國矛盾和衝突的敏感程度要遠大於伊拉克。如果危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不但會威脅朝鮮半島的和平與安全,甚至還會衝擊國際核不擴散體制,引起地區核軍備競賽,給東北亞和整個世界帶來惡果。

穨N戰結束以來,東北亞地區的大國關係處於調整過程之中,原有的對抗性軍事同盟和準同盟關係不是被削弱,而是得到進一步加強,超越冷戰思維的新型合作夥伴關係雖然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由於各國權力分配不平衡,社會制度和社會文化互有不同,歷史積怨和現實矛盾盤根錯節,因而彼此信任感較低,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安全合作機制,在解決共同面臨的安全問題時,往往陷入「同床異夢」的被動局面,這一點可以從時下的朝核危機中得到最好的驗證。圍繞著危機的解決,美、韓、日、中、俄五大國(韓國在朝核問題上也可以算是一個大國)從各自的國家利益出發進行了直接的交鋒和博弈。可以說,大國之間的利益交織和力量牽制,既減小了局勢惡化和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解決問題的難度。

美國:一箭雙雕

⑻譓繯簧皉M機的再現和升級,表明美國試圖在此問題上實現一箭雙雕的戰略目的。一方面,美國要阻止朝鮮成為核國家,防止核材料與核武器擴散;另一方面,它又要利用核問題牢牢控制朝鮮半島南北和解進程,通過構築多邊框架以主導整個東北亞的局勢。

由於政治上長期的對立與隔閡,美國政界和學術界對朝鮮形成了如下共識:朝鮮是邪惡國家,一直想發展核武器,而且它不會遵守國際協議。因此,在朝核問題的演變過程中,美國追求的這兩個政策目標的側重點雖有所調整,但主要仍放在地區國際關係方面。對於美國而言,朝鮮擁有核武器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對美國東北亞戰略利益的潛在衝擊。如果聽任朝鮮發展核武器,勢必在東北亞引起核骨牌效應,這不利於美國亞太戰略的實施。儘管美國可以通過改善與朝鮮關係從而解決朝核問題,但是它又面臨著另外一個難題,改善與朝鮮關係所帶來的潛在影響也可能是同樣不利的:一旦與朝鮮實現關係正常化,消除了半島的冷戰結構,那麼駐韓、日美軍的合法性勢必會遭到質疑。畢竟,維持美日韓軍事同盟的存在是保證美國在東北亞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依托,因此,美國認為這樣的交易並不具有吸引力,最好是朝鮮既不發展核武器,又不與它改善關係。但這顯然與朝鮮核政策的目標背道而馳,也是導致朝核問題久拖不決的關鍵因素。

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壇的鷹派在對美外交安全政策的影響力方面有超過鴿派之勢,但還遠未達到完全主宰美外交的程度。美國兩黨溫和派的主流人士多傾向於在東亞奉行傳統的力量均勢戰略。他們認為,與伊拉克問題不同,朝鮮在核問題上的強硬姿態不過是朝鮮搞的「玩火外交」,目的是為美朝直接談判開闢道路,以爭取更多的政治、經濟、外交利益。另外,朝鮮自身具備的較強的軍事反擊能力、處於大國環繞之中的地緣政治特性等因素,使得對朝動武不是一個明智的解決方案。他們深知,美國的現實對手主要是俄羅斯,而未來的心腹之患則是中國。雖然在現階段,美國為穩住朝鮮不得不需要中國的幫助,但隨著中國影響力和作用的急劇上升,它必然會對美國主導地區國際關係變化帶來重大挑戰。因此,朝核問題只是美國東北亞戰略大棋盤中的一粒棋子,下一步怎麼走好這步棋,關鍵是看它能否導致朝鮮半島實現有利於美國的政治統一,以增強對中國的戰略鉗制。美國並沒有必要在短期內解決包括朝核問題在內的東北亞問題,適當的緊張反而有利於美國加快建立和部署東北亞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以應對潛在的「中國威脅」。只要能有效地控制朝鮮的核武器外流,他們更樂於將朝核問題所帶來的外交負擔轉嫁給周邊國家。此外,從長遠來看,他們還保留著在應付完伊拉克的戰後處理以及今年的總統大選後再重新介入朝核問題的機會。

繸q美國在東北亞根本的戰略利益出發,目前,布希政府在解決朝核問題上採取了所謂「綜合壓垮」和「拖中待變」的策略。這一策略大致有三個要點:第一,爭取用外交手段解決,對朝行使武力將是「最後的選擇」;第二,在談判方式中,只願意進行多邊談判,而拒絕與朝鮮進行雙邊談判。通過一個國際多邊體系來強化對朝鮮的壓力,從而削減朝鮮核武器籌碼所具有的力量;第三,在解決問題的程序上必須是朝鮮首先承諾並以「全面、不可逆轉、可核查」的方式放棄核武器發展計畫。美國解決朝核問題的速度,將取決於它能否主導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局勢的變化。其中,韓日同美國的協調程度、中俄的影響和作用以及朝鮮的因應態度,都是極其重要的決定因素。

雖然在布希政府設定的對朝「對話與壓力」路線上,美日韓同盟通過TCOG(三國政策協調)體制基本保持了步調一致,但由於國家安全利益和利害關係存在差異,各自的對外戰略目標和重點也不盡相同,因而三方不僅在危機意識上強弱懸殊,而且在對朝政策目標、解除朝鮮核能力的手段和策略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分歧。

韓日:進退兩難

⑻譓礞藈e置疑,如果危機導向戰爭,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朝鮮半島南北雙方,朝韓自主和平統一將受到嚴重阻礙。因而韓國從整個朝鮮半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角度出發,採取了相較於美日而言更加靈活的策略。盧武鉉政府上台後拒絕加入美國倡導的地區導彈防禦系統,力主和平對話,反對用制裁和武力解決問題,同時積極推動旨在對朝和解與協作的「和平繁榮政策」,這些無疑都對美國的強硬政策形成了牽制。但另一方面,韓國又對朝鮮抱有深切的疑慮,且對朝政策受制於美國。這不僅是因為韓國數十年來所形成的在政治和防務上對美國的依賴性,更重要的是,朝韓關係的現狀使它感到非常失望。近兩年來,朝鮮對「和平繁榮政策」少有積極回應,而它之所以還保持與韓國接觸,一是希望從南韓那裡獲取盡可能多的經濟和人道主義援助,二是利用韓美之間的政策分歧,在兩國間打入「楔子」,將同韓國的關係用作向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朝韓關係的現實使韓國決策者認識到,朝鮮當前最主要的目標是從美國獲得安全保證並與之實現關係正常化,而韓國並不能提供這種安全保證。在可預見的將來,在朝美關係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半島南北雙方在政治和安全方面,不大可能根本改變關係。而且一旦朝美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那麼駐韓美軍就將失去作用,萬一朝鮮採取軍事行動,美國就不能介入其中。在這種情況下,韓國也可能會面臨類似一九七五年在越南出現的局面。因而隨著朝核危機的發展,韓國對朝鮮影響力降低,而對美國的依賴性卻大大加強。韓國所處的「兩難」境地及其自身政治資源的有限性,都決定了它對美朝雙方戰略選擇的影響和牽制是十分有限的,不大可能發揮它所期望的「主導作用」。

日本在冷戰後的地緣政治上似乎總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此次朝核危機也表現出了它的一種矛盾心理。儘管日本也擔心美國用武力解決朝核問題會造成災難性後果並殃及自己,希望朝核問題能夠和平解決。但另一方面,它認為一旦朝鮮擁有核武器,就可為日本突破「核門檻」提供最充足的理由,因而在內心深處甚至對於朝鮮成為核國家存有一定的期待感。作為當今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日本在政治上改變自己矮人形象的願望一直非常強烈,不僅試圖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使自己成為一個「普通國家」,而且積極謀求成為政治上的大國。向當今頭號強國美國學習並靠攏,首先使自己突破和平憲法的制約,成為一個「正常的」軍事大國,被日本領導階層視為實現其政治大國夢想的主要手段。在二十世紀九G年代末通過〈周邊事態法〉和二○○三年春末夏初通過所謂「有事三法案」的過程當中,朝核問題的存在和「來自朝鮮的威脅」,一直是日本要求重新武裝的一個重要理由。而且,日本同美國一樣,也希望維持半島的冷戰格局,以消除如果半島統一可能會給日本造成的衝擊。所以,儘管朝核問題的出現,讓日本有機會憑藉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及同美國的親密關係,對半島事務發揮影響,但由於其主觀態度曖昧不明,加上軍國主義傳統和軍事走向引起了東亞各國的警覺和憂慮,所以它的影響力和發言權實際上是被大大削弱了。在北京六方會談當中,日本除了追隨美國偏重對朝施壓以外,還節外生枝地提出包括朝鮮「綁架日本國民」在內的日朝關係懸案,反而使得朝核問題更加複雜化。從表明上看,這顯示了日本外交戰略的漂流和缺乏時代感,而在其背後,則是它一貫追求國家利益的深刻痕跡。

中國:現實主義

⑻譓禰i以說,在朝核問題上俄羅斯和中國的存在,不僅從戰略上牽制了美國對朝鮮的打擊,也對朝鮮的過激舉動起到了抑制作用。

穧b北約東擴使俄國的戰略空間不斷被擠壓的情況下,朝核問題不僅關係到俄遠東地區的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而且關係到其在東北亞重大的地區戰略利益。參與朝核問題的解決,可以為俄羅斯恢復對朝鮮的傳統影響、進而在重大國際事務中扭轉日益邊緣化的局面和恢復大國作用提供重要契機。因此,俄國積極參加了北京六方會談,但其處境比較超脫,心態也比較從容。

通過穿梭外交,特別是在美朝之間進行溝通,中國積極促成了二○○三年四月在北京舉行的三方會談和八月的六方會談,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也可以說為「和平崛起」做了一個注腳。目前國際輿論特別關注中國因素對朝核問題未來走向的作用。

在當前的國際社會中,中國是除美國之外對朝鮮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朝鮮長期的歷史戰略關係、對朝提供大量的經援、與有關各方保持正常關係、又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所有這些都是任何其他大國不能同時具備的。中國在東北亞地區對美國所形成的戰略威懾,是朝鮮敢於製造核危機的一個關鍵因素。正基於此,在如何說服朝鮮放棄核計畫的問題上,國際上一直有一種論調,認為中國最應該也最有能力向朝鮮施壓。考慮到這一點,中國政府的當務之急顯然是爭取外交主動權。

中國政府一貫堅持「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朝核問題的最大是非是要不要維護核不擴散體制、朝鮮半島要不要實現無核化的問題。一個和平穩定的朝鮮半島,對於正處在二十年發展機遇期的中國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中國將自己與朝鮮的立場綁在一起,勢必會陷己於被動,此所以中國政府積極勸說朝鮮保持克制、回歸核不擴散體制。鑑於中國的新安全觀已經摒棄了軍事同盟的選擇,大陸有不少學者認為,現在中國政府應該公開向朝鮮政府提出修改一九六一年簽訂的〈中朝友好互助合作條約〉,刪除其中的軍事同盟內容。此項措施的重要意義在於,即使中朝兩國一時在改約問題上不能達成一致,也可以避免繼續保持舊條約給朝鮮當局的錯誤信號:似乎只要條約存在,發生了戰爭中國就有義務參戰。把修改條約問題公開化,有利於降低朝鮮當局對美國博弈的冒險程度,回到冷靜的現實主義對話軌道上來,做出必要的妥協。

另一方面,中國不可能也不會完全按照美國的戰略意圖一味對朝施壓,從而喪失了自己的戰略利益。要做到這一點,中國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強與韓日俄三國的政策協調及配合,牽制美國的單邊行動,敦促美國對朝鮮安全做出必要的承諾。從形式上看,六方會談似乎達成了美國構築多邊框架遏制朝鮮、主導本地區國際關係變化的願望。但在會談中,中、俄、韓都明確地提出在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同時,應當解決朝鮮合理的安全關注,且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通過和平對話的途徑並採取平行同步的措施,日本對此也持積極態度。因而實際上在會談中被孤立的不是朝鮮而是美國,六方會談進程一開始就沒有完全按照美國的意圖展開。譓

北京六方會談與朝核問題的未來走向

艣痔騚簧眥暋D的極端嚴重性和戰爭可能產生的災難性後果(朝鮮已經明確表示,一旦美國對朝實施經濟封鎖或「外科手術式打擊」,朝鮮都將視其為宣戰),以外交途徑實現和平解決可以說符合各大國的安全和利益。作為朝核問題的兩個主角,無論是朝鮮,還是美國,都沒有把對話的大門完全關上。從前面所談的朝鮮的戰略意圖來看,不管它一開始的態度如何強硬,其真正的用意並非是與美國徹底搞僵或走向全面對抗。除非美國繼續施壓,否則朝鮮不大可能主動採取過激行動惡化事態。實際上,朝鮮方面可打的「牌」已經很少,而且它也意識到,不斷採取強硬政策正符合美國強硬派的意願,為其繼續孤立朝鮮提供口實。

礞@般學者認為,隨著北京六方會談的舉行且逐漸走向體制化,朝核問題的和平解決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朝鮮回歸核不擴散體制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自去年八月直至今年二月的兩輪六方會談,可謂一波三折,時而讓人覺得「山窮水盡」,時而又顯露出「柳暗花明」。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解決朝核問題的複雜性和長期性。其間,朝美之間進行了一場鬥智鬥勇的較量。在具體的方案上,朝鮮不斷地表現出靈活性:由要求美國先行讓步調整為「同時行動」和「一籃子解決」,去年十二月又提出了「以核凍結換補償」的「第一階段行動方案」。這些「大膽的、重大的讓步」既表現了朝鮮立場的鬆動,也反映了朝鮮當局的急切心情。在朝鮮採取軟硬兼施的策略的同時,美國也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策略。第一次六方會談後,美國開始注意到朝鮮提出的安全關切。去年十月,布希總統首次表示願意有條件地向朝鮮提供書面安全保證。可以說,雙方都表現出了和談的誠意。

從兩輪北京六方會談的情況來看,有關各方已取得了如下共識和進展:各方都希望和平解決朝核問題;美、韓、日、中、俄都反對朝鮮開發核武器,主張半島實現無核化,朝鮮在自身安全得到保障的條件下,也願意放棄核計畫;各方都同意以相互能夠接受的書面方式,解決安全保障的問題;朝鮮主動提出作為棄核進程的第一步,願意凍結核活動,同時希望其他國家採取相應的措施。中、韓、俄都承諾在一定的條件下考慮對朝鮮提供能源幫助,美、日承認朝鮮有能源需求,對此表示理解。

儘管六方會談取得了一定階段性的成果,但由於目前朝美立場存在很大差異,所以離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很長的距離。朝美雙方的分歧主要表現在:首先是對話的先決條件,誰先做出實質性的讓步。在「朝鮮放棄核計畫」和「美國確保朝鮮安全並提供援助」孰先孰後的問題上難以取得突破。其次是關於「書面安全保證」的程度和方式;第三是朝鮮「棄核」的定義範圍以及所需的核實標準。

這些分歧根植於朝美雙方長期形成的互不信任,而且都是錯綜複雜、涉及有關各方、特別是朝美各自利益的問題,必然會有激烈的較量、長時間的拉扯和討價還價。但是,即使是拉扯,也可以更充分地瞭解對方的立場和意圖,防止問題的激化。只要對話繼續下去,朝核問題就不會失控。可以預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美朝還將在博弈過程中互有讓步,維持「鬥而不破」的狀態,以各自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暫時擱置爭端。

礞@個錯綜複雜的多方外交談判,衡量其成敗的標準,不應是某一個具體的結果,談起來本身就是一個成功。必須看到,經過兩輪六方會談,朝核問題總的趨勢不是在惡化,而是在緩和。迄今所取得的一切進展都是朝美雙方調整策略、做出讓步、其他四方積極勸和的產物。會談無疑能夠加深各方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保持繼續對話的勢頭,共同監督協議的履行,不斷縮小差距,增加共識,為最終解決朝核問題打下基礎,鋪平道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北京六方會談已經為東北亞地區實現長久和平與穩定提供了一種對話機制。

穧b第二輪六方會談期間,各方原則上同意於二○○四年六月底之前在北京繼續第三輪會談,並成立六方會談工作組。這是六方會談體制化的一個重要標誌。由於朝美雙方的讓步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加上受年內美國總統大選的影響,因此今年下一輪的六方會談也只能邁小步。當然,會談不可能無限期地舉行下去。不論是美國,還是周邊其他大國,都希望這一關係到東北亞和平與安全的問題能夠得到盡快解決,而且如果問題久拖不決,朝鮮自己承受的政治經濟壓力也只會越來越大。從長遠上看,假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朝鮮半島的冷戰遺留問題,建立真正的和平機制以取代停戰機制,解決朝核問題的任何方案都不會是一個切實有效的方案。由於冷戰後的東北亞國際關係格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與朝鮮半島問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因此朝核問題的解決很可能將帶來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的劃時代變化。(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系)



【2004/07/13 歷史月刊7月號】 @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vilred 的頭像
    devilred

    Devil Red

    devil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