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虛無主義批判
邹诗鹏http://www.gmw.cn/01gmrb/2007-05/22/content_610433.htm
現時代精神生活的根本問題,在於是否能夠從沉湎且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當代虛無主義困境中超拔出來。在這一歷史課題上,現當代哲學及文化精神在一種濃厚的非理性主義氛圍中見證和體現了當代虛無主義的全面來臨,與之相應,馬克思對虛無主義的歷史性的洞察、批判與克服,仍然值得重視。
一
尼采曾在《權力意志》中宣稱,歐洲自19世紀中葉進入了虛無主義時代。更為完整地說來,虛無主義並不是現代以來才侵入歐洲精神文化,而是歐洲精神文化的根深蒂固的本質。虛無主義也存在其傳統形式。因此,對當代虛無主義的批判,必須展開對傳統虛無主義的分析批判,以使人們更為本質地把握當代精神文化的虛無主義處境。
傳統虛無主義的實質是神與理念的存在對人的存在的否定,這種否定是通過傳統的宗教神學與觀念論或唯心主義表現出來的,因而,對傳統虛無主義的批判必然關涉神學批判與唯心主義批判。神對人的否定與理念對人的否定本質上是相通的,神與理念的相通性具體體現為超驗性並表達為形而上學,神、理性、理念、超驗性以及形而上學,形成對人的存在的疏離與否定。啟蒙的使命顯然是要把理性從神的依附中解放出來並歸還給人,通過人及其理性力量,抵抗甚至廢黜神性及超驗性,從而動搖傳統虛無主義的神學根基,實現從傳統的借助於理性實現的神性對人的否定,轉向借助於理性的力量實現人對神的否定,全面開啟近代人文主義。
現代人本主義乃是啟蒙哲學以及近代人文主義的進一步完成,其主題不只是對神的進一步否定,也是由對理性的依賴轉向對理性的質疑乃至於反叛。不僅啟蒙哲學特別是法國唯物主義形成了一種"敵視人"的哲學,而且在德國古典哲學特別在黑格爾那裏,理性也通過建構起自圓其說的精神王國從而形成了"無人身的理性"(恩格斯語)。黑格爾對理性主義哲學的完成同時也意味著將虛無主義傳統推向了極端,神失去了最後的避難所,但理性的極端化及其對人的存在的漠視,又要求啟動理性的自身啟蒙,進一步實現從神的時代向無神論時代或哲學人類學時代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當代虛無主義,其實質是人對自身價值的否定。
理性自身的啟蒙,在其歷史的轉換過程中一開始就是通過對理性的反叛展開的,這是黑格爾在現代哲學開端處的命運,由此形成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甚至主導當代精神文化的非理性主義浪潮,並隨著現代性物化處境的積累,不斷加劇當代虛無主義。黑格爾之後,克爾凱郭爾(齊克果)、叔本華、尼采及其當代思想更為鮮明地用人來否定神,用實踐、意志與非理性對抗絕對理性,用人的感性來否棄超驗性,但這些努力在以西方為主體的現代思想方向上並沒有導向人的自我確證,而是在一種濃厚的存在主義的焦慮中走向個體的虛無化,並進而走向後現代主義對人的徹底解構。與此同時,科學主義思潮以及語言分析哲學對形而上學的拒斥,就是要把超驗形上學從意義世界中驅逐出去,通過語言、符號等體現並鞏固經驗世界的可實證性或可表達性,晚近的科學主義思潮同樣陷入非理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就連現象學這種以追求"嚴格科學的哲學"為己任的哲學運動,實際上也是在一種將歷史當代化的解釋學方向上拓展開來的。實際上,在尼采之後,整個現代性的精神文化並沒有走向尼采所描述的"積極的虛無主義",而是陷入"否定性的、消極的虛無主義",陷入消極頹廢的精神處境。
二
當下時代,虛無主義呈加劇之勢,它已不只是對上帝以及神聖意識的否定,也是對人的各種規定性及其存在方式如人類性、歷史、文化傳統、民族性、公共性的否定,從而導致各種形式的虛無主義。其中,如下四種虛無主義特別盛行,並呈現出明顯的全球性特徵及症候。
人類虛無主義。主要有兩種表現。一種表現是對人類的前途命運持消極悲觀態度,否定人類整體生存意義,用自然性對抗人性,悲觀地看待技術與現代物化生活,精神迷惘、信仰迷失,無節制的享樂主義與自暴自棄的悲觀主義混雜,精神靈魂沉湎於物化生活而難以自拔。另一種表現是用特定的民族性、國家意識、群體性以及個體性對抗和否定人類的整體性與多樣性,因此,諸如狹隘的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大國沙文主義、帝國主義以及集體虛無主義,都在不同程度上隱含著人類虛無主義。
歷史與文化傳統的虛無主義。這種虛無主義,不承認歷史及文化傳統的繼承性與連續性,把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過渡看成是徹釭甄_裂,否定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輕率地對待各種歷史與文化遺產,漠視人文精神傳統的內在傳承及其教化意義,以追逐商業利益為本,迎合種種後現代時尚及大眾文化趣味,甚至於打著解釋學與開放當代性等等學術與思想旗號,任意塗抹史料,戲說歷史人物、歪批經典。
民族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無視民族的特點與民族間的差別,簡單地把民族獨立看成是"地方主義",用超民族的所謂世界主義及"國際主義"來抹煞和消解民族性,把民族、民族主權、民族認同看成是陳舊過時的概念。然而,反對民族虛無主義的人常常只是把自身民族直接放大成人類,並由此否定和排斥其他民族的存在,因此,民族虛無主義,其實質往往是大國沙文主義、帝國主義以及殖民主義。
集體虛無主義。集體虛無主義對於共同體、公民社會以及公共生活缺乏基本理解與認同,缺乏公益意識、公民觀念與奉獻精神,否定利他主義價值觀,否定組織的團結功能,把組織化直接看成是取消個體獨立性的專制統治,對於集體完全採取功利主義態度,予取予奪,主張無政府主義。集體虛無主義的實質是個人主義及利己主義。
事實上,當代各種負面甚至於反面的價值觀念,諸如相對主義、懷疑主義、神秘主義、享樂主義、無政府主義、法西斯主義以及恐怖主義,也都與虛無主義有著種種複雜關聯。而且,從精神實質上講,虛無主義本身就是上述這些負面甚至反面的價值觀念的癥結所在。
當代虛無主義本身帶有很強的西方性,但對虛無主義的批判與遏制,卻是[1;33m全球性的[0m。因為產生於西方社會的當代虛無主義,在全球資本主義、現代性以及物化處境的擴展過程中,不僅把後發展國家及民族裹挾進當代虛無主義漩渦之中,並且同時也還增生出種種殖民或後殖民現象。當代中國社會同樣面臨著上述諸多方面的虛無主義傾向,雖然在當代中國精神文化中並不佔據主導地位,但仍然表現出極大的吞噬與同化效應,值得引起足夠重視。
三
克服虛無主義是整個現當代哲學與文化精神面臨的難題。在尼采之後,現代西方哲學的諸多流派乃至於後現代主義,在表現虛無主義的同時,也都做過一定程度的批判與抵制。但是,總的說來,目前西方學界對虛無主義的研究與批判,仍然受制於相對主義價值觀、後神學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限,沒有擺脫西方中心主義,也越來越顯示出保守的甚至於反現代化的傾向,因而也就難以全面深刻地展開對現時代虛無主義的分析批判。
馬克思思想的當代意義,尤其表現在分析批判和克服當代虛無主義上。
首先,馬克思思想的重大使命就在於終結傳統虛無主義,並創造新的人類價值體系。馬克思是在兩個基本方向上展開哲學觀革命並開啟其新唯物主義及其唯物史觀理論的:一是批判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觀念論唯心主義哲學傳統,進而反叛與觀念論同構的有神論及宗教神學,通過這一工作也瓦解了傳統虛無主義的哲學與神學基礎,從而真正地終結傳統虛無主義。二是超越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哲學,這一工作使得馬克思對人的確證不再像舊唯物主義那樣,為了擺脫上帝的控制,就把人矮化、還原乃至於與一般生物齊一化,而是確立起人自身的超越性進而實現人的自我確證。馬克思不僅是法國唯物主義、啟蒙運動以及近代人文主義的繼承者,也是現代哲學人類學的開創者。關於人的自我確證的哲學理論,在馬克思那裏就是新唯物主義及其唯物史觀,在此前提下,馬克思創立了新的價值信仰觀,即共產主義,與傳統宗教性的個體信仰全然不同,共產主義是屬於未來社會的公共信仰。因此,馬克思對傳統虛無主義的終結不是要導向另一種虛無主義,即導向人對人自身的否定,而恰恰是在走向對人的存在的歷史性肯定與確證。
其次,人類社會走向世界歷史時代的過程,就是共產主義價值信仰的生成。共產主義作為"歷史之謎的解答",其實現並不是在純粹理論領域,而是通過人的社會歷史實踐活動,即"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展開的,正如與共產主義本質同一的人類解放必然要訴諸于政治解放,並且本質上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的歷史超越完成的。因此,對當代虛無主義的批判隸屬於意識形態批判,並必然表現為對物質生活條件的批判,尤其是政治經濟學批判。依此思想,在當代虛無主義中不斷加重的人對自身價值的否定,本質上都是人在自我確證中的異化現象,而其實質在於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商品拜物教,這是馬克思批判並區別於當代虛無主義的實質所在。在海德格爾對於個體存在仍然停留在一種存在論的自戀式的焦慮中時,馬克思卻先行看到人作為感性個體、社會化的人以及自然的歷史性的本質統一。而且,個體、群體、社會、歷史、文化傳統、自然,連同其在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相統一的意義上所確定的民族、國家,都獲得了一種哲學人類學的理解。如果馬克思的上述價值構建建設性地指向了人類社會的未來方向,那麼,當代精神文化的虛無主義則恰恰走到了反面。
馬克思思想雖然也開啟了歷史的現代性,但與當代西方哲學放任於虛無主義及其非理性主義渦流有別,馬克思思想存在著更為深遠的歷史使命與關懷,馬克思籌畫和建構的是一條謀求人類解放的合理道路。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對當代虛無主義的批判也要求展開共產主義實踐活動的自我批判與反思。歷史地看,罔顧現實、違背常識並且反理性地推行共產主義工程從而造成深重的人道主義災難,不僅不是共產主義的合理道路,反而是馬克思所批判的空想共產主義的極端形式;烏托邦主義同樣也會導向虛無主義,因為它其實是以一種價值排斥和否定了所有的價值,並且常常帶有反人道主義的性質。但這是否動搖了共產主義價值信仰的歷史意義?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馬克思在批判和超越資本主義意義上提出並闡發的共產主義,在全球資本主義時代越來越呈現其思想空間,當下西方思想界對馬克思的推崇是有足夠理由的。
- Jun 17 Sun 2007 13:01
當代虛無主義批判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