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gio.gov.tw/info/2002html/91report/content/c.htm
大陸網路論壇實踐公共領域的機會與限制
黃俊泰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向之探討
三、大陸網路論壇對實踐公共領域之限制
四、大陸網路論壇實踐公共領域之機會
五、結論
一、研究目的
「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在西方是與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緊密相連的社會政治學概念,通俗地說法是指「民主基礎下,公民在政治權力之外,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參與政治的活動空間」。在Habermas(1989)的研究裡,古典的公共領域以及所謂的輿論(public opinion),基本上是十八世紀中產階級在英國、法國、德國的咖啡館、酒館、沙龍中進行藝文論辯,針對書籍、新聞資訊的討論,以開放而理性的溝通,融合各種不同的意見,形成公共政策上可資參考的輿論。
而Habermas認為,隨著十九世紀末工業社會的發展,新興大眾傳播媒體(報章雜誌、收音機、電視,電影)逐漸成為民主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贏得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權力”的冠冕。然而由於大多數傳播媒體的服務對象都以全國性的閱聽人為主,內容往往也都以大眾的需求為考量,或是偏向社會主流的觀點來報導,加上頻道及版面限制,以及官僚體系、財團及利益團體開始利用公共人物在公共領域的知名度來左右大眾的判斷,大眾傳播媒體已逐漸喪失公共領域特性。
不過網際網路的出現,卻又營造出全然不同的公共領域意義與型態,尤其網路論壇具有互動、超越時空的特質,又能展現平等參與及交互討論的精神,產生嶄新的溝通行為與方式,儘管有些學者認為網路不見得能夠完全實踐公共領域的精神,但網路對公共領域帶來的影響,已逐漸受到學術界重視,並獲致不少研究成果,許多研究者認為網路上的論壇,已經建構了多元型態意義的公共領域。(周桂田,1997;黃啟龍,2001)
然而,網路論壇能否建構多元型態的公共領域,關鍵仍在於政經勢力是否介入,在民主自由的社會裡,網路論壇實踐多元公共領域的能力已逐漸獲得肯定,可是對信服媒體應作為黨的喉舌,而又對網際網路百般箝制的中國大陸而言,在實踐上到底有何限制和機會,則有待觀察及驗證。
由於空間及制度的阻隔,無法對大陸網民展開民調及訪問,本文主要從觀察中國大陸網路論壇的內容表現及論壇的管理措施,並輔以Habermas的公共領域概念作為衡量標準,來探討下列問題:
l 大陸網路論壇能否提供政治、社會事務的討論空間,是否有助於實踐公共領域的精神?
l 檢視在人為管制下,不同地區的網路論壇上的論述內容有何差異,並從中分析人為管制的效果與影響。
二、研究方向之探討
(一)實踐公共領域之條件
公共領域(Habermas採德文Offentlichkeit來形容,英譯為Public sphere)具有一種開放空間的概念,表現出一種社會的場域,而在此空間之中,可以陳述、散佈及討論意見。另外,這個字也表現出一個群體透過民主理念,以及某種大家皆可以接受的準則來進行開放性的討論,以此種方式來構成大家均能認同、具公共性質的議題。因此,這個字基本上具有空間的意義,又有一個非常抽象的公共理念。
依據Habermas的闡釋,他認為社會中有私領域與公權力領域,私領域是人民生活的市民社會;而公權力領域則是掌握國家政府龐大的政治體系。所謂的公共領域則介於私領域與公權力領域之間,公共領域的功能在於使人們能聚集,並討論公共事務。Habermas認為,公共領域的存在必須與經濟和政治分開,其中最重要的是保障公共領域有集會、結社、出版,及言論自由,如此才能使公眾在公共領域的空間中,有權力並敢於批評公共政策的疏失。自18世紀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新興的中產階級當時在報紙、讀書會、沙龍等場域討論歷史、哲學、社會、國家政治等議題,成為社會主要輿論。其所涉及的公眾活動空間即是公共領域。形成要素可歸納三點:(Habermas,1989:36-37)
第一、參與成員是平等的。成員在公共領域中的互動一視同仁,不拘個人身份地位。
第二、開放討論議題,成員可以依興趣選擇討論主題,不存在「不能談」與「不可批評」的禁忌。
第三、廣納參與成員。參與的群眾越來越多,使得公共領域的本質更具包容性。
在此前提之下,公共領域的言論溝通具有三個特質(Habermas,1984;1987):
第一、「理性溝通」:不使用強迫方式,而在一定的程式條件下,讓人們能夠表達出內心的需求。
第二、「有效性宣示」:有效性宣示包括了四個面向,分別是(1)溝通者可以理解對方的言詞;(2)討論者彼此假設所言為真;(3)言論正當合理、且具邏輯性;(4)言論內容真誠。
第三、「理想討論情境」:包括有(1)每個參與者有平等發言的機會;(2)參與者可運用支援、反駁、辯解的方式表達立場;(3)自由使用表意的語言手勢,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念;(4)遵從論說行為的規範與拘束。
但以上這種平等、開放、理性的討論場域卻因時代的改變而越來越難實現,從十九世紀開始,工業革命徹底改變社會結構與人們的生活,資本家漸漸增多,促使愈來愈多的人想參與公眾事務,公共領域的結構亦隨之變化,人們依賴大眾傳播媒體來進行溝通,導致大眾傳播媒體成了公共領域的主要維繫與提供者。但此時國家與社會的性質亦同樣產生變化,Habermas認為「國家的社會化」(國家介入私領域的事務,公眾不再治理自己的經濟事務,並將權力讓渡給國家)以及「社會的國家化」(大企業對於社會的影響力不再侷限於私人的經濟事務,甚至扮演一種類似國家的權威機構的角色)的結果使資本集中並壟斷大眾傳播媒體,造成「去政治化公眾」(depoliticized public),一般市民無法自由的取得發言的管道,公共領域實踐的機會變得渺茫。從以上種種現象,Habermas歸納出著名的公共領域的「再封建化」(refeudalization)理論。即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趨向融合,從公私分明轉向國家社會一體化。在高度發達的工業化社會中,公共領域的結構性框架遭到來自國家干預社會,和社會依仗國家權勢的雙重夾擊而致瓦解。
在Habermas對公共領域的實踐感到灰心之時,網際網路的勃興卻又帶來新的希望,且相較於傳統媒體的傳播環境,網際網路的公平性、互動性、主動性、立場選擇性等特點,更能提供公共領域的發展條件,有助於創造出全然不同的公共領域意義與型態。網路大眾藉網路獲得資訊,瞭解事實真相;並且藉由網路的分眾及多元傳播形式,獲得不同角度甚或多元觀點的機會。這兩個因素,使得網路上的溝通不再是單一形式,而創造出多元互動的公共討論場域。
最值得重視的是,網路上的溝通是個人主動、互為主體的行為,人們自由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的場域來參與,以互相交換心得、知識與經驗,有別於傳統大眾傳播媒體的閱聽人處於被動狀態。再者,網路上的溝通方式是一種分眾、多元化的形式,資訊來源較為自由獨立,能不受隱性的政治或商業力量所影響。因此現階段的公共領域概念已成為一個複雜的組織系統,分散在政治體系或是市民社會的各個領域當中,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之中彼此交織成各種次文化,並互相激盪,交互影響,無形中亦擴大了公共領域的範疇。從這角度來看,Habermas理論所遭遇的批判,例如參與者侷限於中產階級,弱勢族群與女性難以參與等問題不但獲得解決,其所提出的公共領域的三個形成條件及言論溝通的三個特徵仍然適合用來驗證網路論壇的公共領域。
雖然就此斷言網路將能夠實現古典公共領域的精神,或許尚言之過早,但若從公共領域精神中的民主概念來加以檢視,仍可據以研判網路實現古典公共領域之可能性。此部分或可另以Schudson(l998)提出的媒體民主化標準來加以驗證。他的標準可歸納為:第一,媒體必須提供市民公平且充足的資訊,讓他們能夠做評斷。第二,媒體應該提供管道,協助市民理解複雜的政治社會環境。第三、媒體應該服務社會上不同社群所提出的觀點,提供表達的管道。第四、媒體應該代表公眾,並為其發聲,凝聚公眾興趣。第五,媒體應該提供一個公開討論的場所,讓市民之間能藉以由自主對話。
(二)網路論壇能否實踐公共領域
網際網路的出現並不代表著公共領域的必然浮現,對於在網際網路上能否完全自主對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網路使個人更有條件和機會針對公共事務表達看法,用相對低的成本參與政治,而不必花大量的資金把意見傳給大眾社會,這是資訊去集中化的現象,對於民主發展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贊成這種看法的學者(Barlow,l996;Benedikt,1991; Haraway, 199l; Rheingold,1991)認為:人類具有創造力與參與民主的潛能,「電腦烏托邦」(computopia)或「數位化民主」的社會是有機會出現的。另一方面,致力於社會革新的團體或是社會上的弱勢社群,也利用網際網路挑戰主流意識(Wasko & Mosco, 1992:5)。這樣的網際網路世界,所有人都能夠進入,不因其種族、經濟力量、軍事力量或是出生地點所產生的特權或偏見而有所影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信念,不論信念多奇特,都不必害怕被強迫保持沈默或是被要求順從。」(Barlow,1996)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個人會被誘入網路的陷阱當中,而受到優勢社群的監視與社會控制。Carter(l997)從資訊經濟學的角度,指出網際網路雖然將權力賦予一般民眾,但同時也給予原本就在社會上具有一定地位與能力者。也就是說,網路的來臨造成「資訊貴族」(information aristocracy)出現的機會,遠較「電腦烏托邦」概念出現的機會大。他認為如果市民無法接觸到新傳播科技的設備與服務,結果將只會擴大既有的不平等傳播模式(Carter,l997)。
Roszak(1986)則認為:「資訊科技有明顯的本錢來集中政治權力,形成新的社會特權階級。」他相信網路將使得既存的權力更為擴大。也就是說,國家機器或是其他的利益團體都會以網路作為仲介,來掌握人們獲得資訊的管道與內容,這又會出現政治權力或資訊之運用集中在某些團體的現象,對於民主實踐會產生負面的作用。
以上兩派看法主要從網際網路的整體層面來評斷,但後者明顯忽略了網路論壇的強烈自主性及對話性的特徵,如果能增加網路論壇的比重來觀察,當更能驗證前者對網際網路實踐網路民主之肯定。綜合他們的看法,可歸納網路中所呈現的民主具有以下三大特質:
第一是「互動性」:網路所提供的論壇空間,可用以傳達、收集民意。
第二是「分眾性」與「多元性」: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容易傾向商業導向,而網路的公共特質,讓資訊不被少數財團及守門人所掌控,各種社會團體與弱勢社群均能分享網路資源。
第三是「平等性」與「公共性」:網路議題可由使用者自行設定,議題多元開放,不必聽命於政府或財團,各種社會團體及弱勢社群均可自由參與。
從以上這三項特質來看,網路論壇對網路民主化居有絕大部分的功勞,假如將之抽離,網路民主絕對要大打折扣。美國電腦界巨頭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曾預測電子郵件和網路論壇的出現,將使人們以極高的效率進行交流。因此組織政治活動變得輕而易舉,志同道合者可隨時隨地在網路上集會,而不必擔心花費或活動的規模,而且由於避免了人與人之間交流時常有的尷尬,網上討論者更易暢所欲言、踴躍參政。
那麼,甚麼是網路論壇呢?經過多年的演進,現在談到網際網路,大家首先聯想到的通常是多采多姿的WWW(全球資訊網),不過一般網站所提供的WWW大都是單向式的(這也是本文想要縮小範圍,將這類網際網路之服務排除的原因之一),對真正熟悉或較早運用網際網路的人而言,多半還會聯想到電子公佈欄(BBS)、新聞論壇(USENET或Net-News)這種不限時空的對話性服務(與聊天室不同的是這種對話並非在限定的時間內交談,別人也許隔了一天甚至多日後才針對你的意見做回應,而且這些對話都有標題,方便索引及管理),在網際網路早期發展階段中,這些服務發揮了網際網路的巨大潛力。不過,隨著技術的進展,一些多媒體的WWW也加入了電子公佈欄方式的對話能力,許多人將這個WWW所提供的對話服務叫做網路論壇。這三項工具(電子公佈欄、新聞論壇、網路論壇)的功能與作用大致相似,為現實社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元輿論空間,只是電子公佈欄與新聞論壇目前已漸式微,只有網路論壇隨著WWW的普及而一枝獨秀,因此以下本文所稱「網路論壇」,是以WWW上的對話服務為主。
所謂對話並非一般你來我往的談話,或網路聊天室裏的交談,而是參與者在WWW網站所提供的論壇區,就某項議題,以貼(posting)文章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或反駁別人的意見,藉以提供資訊、展開討論。文章(又稱帖子)可長可短。基本上,論壇會先區分時事、政治、軍事、歷史等不同主題的論壇區,由參與者自由選擇論壇區,提出議題,其他人可選擇感興趣的議題參與討論,或觀看別人的論辯,參與討論者均須註冊取得筆名後才能貼文章,如果只是觀看則無須註冊。
網路論壇的特性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其「去時間性」、「跨地域性」、「互動性」、「突破信息量的限制」與「突破傳播成本界限」,參與者可以隨時進入網壇與他人溝通,一項議題可能無人回應,也可能經年累月不斷有人參與討論,貼出來的文章長度通常不受限制,且一直保留在論壇上,民眾隨時可以查閱,不受時間限制。此外,參與者來自五湖四海,甚至跨越國際,自由進入網路發表意見,同時藉由意見的傳達與他人進行互動,比起傳統的傳播行為,花費極為節省。
此外,網路論壇最特殊也最受到爭議的是「匿名性」與「虛擬性」的特質。由於網路並非實體空間,「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的名言生動地道出了網路這兩項前所未有的特質,因此性別、年齡、階級等人口學的變項,在網路上很難做正確的調查研究。參與者註冊一個筆名,就能在網路空間中與他人進行互動,而誰也不知道藏在筆名背後的實體究竟為何。
由於網路論壇的傳播方式有別於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及一般網站的單向傳播。主要差別表現在網路論壇賦予參與者更多的自主與控制權。參與者無須負擔經營網站的技術與經費,不但能搜尋資料,也能以匿名的方式自由創作與傳佈訊息,同時也能夠進入各個論壇區進行意見的交流。因此,網路論壇不僅能作為公共討論的場域,讓使用者在網路上暢所欲言,同時也能夠藉此形成網路社群(cyber communities),讓使用者打破有形的地理區域限制,自由參與社群中的討論活動。
綜上所述,網路論壇有潛力成為另類公共領域,利用其分散的結構特質,由下而上、以多對多的傳播方式,幫助弱勢或被壓抑的社群傳遞一些社會中實存但卻被忽略的事實,對散落各處的分眾隨機進行傳播工作。這種具有分眾傳播特質的網路媒體,在近用門檻遠低於大眾傳播媒體的情形下,足以成為一般民眾的發聲管道,讓多元的聲音集結在網路論壇上。也由於其不同於大眾傳播媒體的科技特質,使得它具備了形成公共領域的良好條件。
(三)阻礙網路論壇實踐公共領域的因素
當網路論壇聲稱其可以帶來更直接的參與,促進多元化意見的交流時,所面臨到最關鍵的問題,便是近用的限制。有人擔心網路論壇的近用仍舊有其經濟與知識的門檻限制,亦即假如大眾無法像讀報、看電視、聽收音機一般方便的使用網路論壇的話,那麼網路論壇終究只能為少數特定社群服務,如此一來便失去網路做為公眾參與的本錢,也就遑論其如何為公共領域產生貢獻。換句話說,沒有充分的接近使用能力與機會,就沒有產生多元論辯對話的空間;沒有多元論辯對話的空間,就沒有公共領域精神實現的可能。不過這種現象在已開發國家中較不成問題,電腦普及率幾乎達六成以上,上網比率也高達四成以上,而這些比率仍持續上升當中。即便許多使用者不參與網路論壇,但近用網路論壇的機會始終存在,有必要時,仍可隨時參與。
此外,網路論壇的理想是希望不同的立場與價值觀的人都能充分表達意見。但有人認為這種理想有可能因參與者的習性而無法達成,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選擇自己想看的議題進行參與,當然對其中的討論並不會有太激烈的意見,如此一來將使得網路論壇所蘊含的自主討論功能失去意義(黃啟龍,1991)。然而這種看法比較容易出現在弱勢社群的網站中,由於參與者有一定程度的涉入感,可能造成參與者僅止於觀看而不參與討論;或是由於對弱勢社群的認知差異,而形成意見同質性過高的情形。如此一來弱勢社群的論壇便會缺乏不同立場價值觀的挑戰,以致於被侷限在某個框架中。
可是如果觀察普受一般大眾關切的時政論壇,通常可以發現不同立場的參與者展開激烈的辯論,這時該擔心的並不是代表各種立場的言論夠不夠,而是參與者容易情緒失控的問題,加上匿名的關係,在舉證及查證方面又不如新聞報導或學術研究嚴謹,各種論述有時難以說服別人,造成各說各話的現象。也就是說網路論壇的言論真實性與立場代表性容易引人懷疑,一個人可能在網路世界中具有多種的身份,擁有多種的發言權力,因此在網路發言時,其立場與意向不見得會如同現實世界一般的真確。如此一來,網路世界中的各種對話,甚至會讓人懷疑是否為有心人所虛構?或是一人在演獨腳戲的結果?不過這些問題對於長期浸淫在網路論壇的人來說,經驗與見識有時可以彌補這項缺失。
由此觀之,以上這些障礙可能使網路論壇的傳播效果備受質疑。但還不至於抵銷網路論壇實踐公共領域的機會。網路的出現不可否認的將有助於人們更容易獲得資訊;豐富知識與經驗,而且網路的雙向傳播特性將促進人們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與多元議題的理解。雖然網路世界並非想像中的客觀、平等、中立,主流的網站仍舊充斥著既定的意識型態,但網路論壇讓各種立場的人都能平等參與,塑造出網路多元、異質、可自由發聲的公共領域特質。如同Miller(l996)所說:「網路科技是分散型態的,權力將被去中心化,草根的激進主義者都能獲得分散出來的力量,並賦予社會制衡中心化的力量。….增加公眾知識只是網路擴展民主的第一步,下一步則是要實行廣闊的公共議題討論。這足以保證網路空間可以開放討論與檢視所有意見。」(Miller,1996:212)
不過話說回來,Roszak(1986)所擔心的:「網路將使一些國家機器或是其他的利益團體利用網路作為仲介,來掌握人們獲得資訊的管道與內容,這又會出現政治或資訊集中化的現象」並非沒有可能,而且在專制體制的國家出現的機率頗高,所以網路能否傳播多樣化訊息,有部分取決於政經勢力是否介入。也就是說,在探究網路上的論述實踐時,必須要把政經勢力的介入與否作為一個重要的考量,一旦政經勢力介入傳播過程,多元論述的理想很可能使會化成烏有。這個問題留待我們在探討大陸網路論壇時,再作進一步探討。
(四)研究範圍與取材
以上論述,主要針對民主社會環境,探討網路論壇發展公共領域的情況,但如果以中國大陸的特殊環境來看,能否適用?在大陸資訊仍不夠透明的情況下,該如何探討中國大陸的公共領域?
馬克斯主義者認為媒體系統其實只是屬於資本家所壟斷的,一般民眾根本無法自由使用大眾傳播媒體,因此媒體所形成的公共領域,其實是由資本家所擺佈,並不是出自於所有人民的共同自由意志。因此需藉由集體控制,才能避免媒體落人少數的資本家手中。但是集體控制之下的媒體內容大部分是由國家所安排的,因此在避免落人資本家的手中之後,似乎還是會落入國家機器的掌控之中。這種經由國家力量所安排的意見市場,由於不是出自於閱聽大眾的自由意志,自然無法受到閱聽大眾的支援。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大陸的新聞傳播發展的過程,先後經歷過「社會公器」、「輿論之母」、「耳目喉舌」等諸多社會角色和功能定位,特點是嚴格的意識形態的制約;行業相對壟斷;傳播主要為單向,受眾選擇性差;限制非國有資本注資;經營低級單一,基本上只有發行收入和廣告收入,虧損或不足由政府或主管部門補貼;地域分割、各自為戰;重復建設,資源配置極不合理。因此,在沒有市場的刺激下,表現出來的就是「千報一面(聲)」、「輿論一律」。表面上好像都不排斥公共領域功能的發揮,但實踐起來顯然大部分效果都在政府的控制之下。
不過許多大陸民眾認為: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新聞媒體上的「意見環境」日漸寬鬆,在市場和觀念的雙重鼓勵下,各種傳媒結合自身特點嘗試反映民意和社會多元聲音。報紙的小言論、讀者來信、專題討論,廣播的熱線傳呼,電視的談話節目各具特色、多姿多彩,也出現了像「南方周末」的「百姓茶坊」和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東方電視臺的「東方直播室」等都可視為營造了民間的公共空間(新一周,2001)。
但是,新一周(2001)接著也指出:「這種讚譽僅限於象徵意義。因為在任何一種傳統媒體,版面有限、時間有限、把關人的控制作用十分明顯。對於一個成熟、健康社會正常發展所需要的討論、交流空間的構建,傳統媒體常常表現得力不從心。如釣魚島事件和印尼排華事件發生時,在大陸的新聞媒體上看不到任何民間的輿論反映;又如對“文革”的歷史反思,即使在一九九六年“文革”發動三十年之際,報章上同樣見不到一篇有關文章。在市場經濟手段運作及媒體競爭加劇的今天,即使一些新聞傳媒的報道和言論不時有“出位元”現象發生,但保障機制會很快加以“校正”,保證在“主旋律”的宣傳中,沒有“雜音”」中共對待傳統媒體尚且如此,對於網際網路難道還會放手?
許多人認為網路時代的來臨或許可以打破中共官方對傳媒的管制與壟斷,的確,當網際網路剛在中國大陸萌芽時,其科技性、分散性及難以駕馭的特質容易使人產生樂觀的看法,但是隨著中共對網際網路展開有效封鎖措施,並訂定一系列法規管制,也開始有人因在網際網路傳播政府所不容之言論而遭逮捕之後,部份抱持這種看法的人不得不修正觀點。
在這種情況下,大陸的網路論壇是否還有空間發展公共領域?要得到答案最可能的辦法就是直接觀察論壇的管理措施及參與者所發表的內容。依據中文論壇每日精選網站(www.topforum.com)的統計,目前海內外中文網路論壇個數多達1274個(不包括台灣及海外民運人士所經營之論壇),為了縮小範圍,本文選擇比較能體現民主辯論精神的政論及時事方面的論壇,並進一步將大陸民眾可接觸到的時政類論壇區分六大類,再依據「中文論壇每日精選」網站的排名,於各類中選出最前的網站為代表,計有:
1. 官方媒體:人民日報的「強國論壇」
2. 教育單位:北京大學的「北大論壇」
3. 商業網站:凱迪網路公司的「貓言無忌」
4. 海外華人:世界論壇的「世界軍事論壇」,
5. 台灣網站:「海峽網」、「海峽對岸」
6. 民運人士:「海納百川」
其中由於「中文論壇每日精選」網站的排名不包括台灣及海外民運人士所經營之論壇,因此另選擇「海納百川」及「海峽網」以資對照。此六個網路論壇簡介如下:
l 強國論壇 www.qglt.com
「強國論壇BBS」是中國大陸傳統媒體創辦的第一個電子時政論壇,前身為一九九九年五月九日,即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轟炸後次日開設的「強烈抗議北約暴行BBS論壇」,六月十九日改為現名。每天上午十時到晚上十時開壇,每隔兩個小時換一個版主。有網友評該論壇為:「網路第一官方中文論壇,像是武警林立看著你罵人的足球場。一出大事強國論壇就伺服器故障是網友百試不爽的經驗了。」
l 北大論壇 edu.beida-online.com/yypl/
附屬於北京大學「燕園評論」網站,號稱「以“關心天下大勢,關注國計民生”為主旨,力圖為各界朋友提供一個平等、理性、寬容的討論園地和友好的交流空間」。其自由開放風氣頗獲大陸網友稱讚,是大陸校園論壇中,最普遍被其他網站連結者。
l 貓言無忌 club.cat898.com
成立於二○○○年六月,成立宗旨為「反映思想動態,開展文化批評。自由思想的發揮需要一個寬鬆、理性的環境。這個環境需要上上下下前後左右的朋友們來營造」、「旨在發佈有一定理論見地和獨到觀察視角的時事熱點評論,為關心天下大事者提供思想交流園地。她將為您提供一個居高臨下的瞭望台。」常有網友將此論壇的文章轉貼到北大論壇。
l 世界軍事論壇 www.wforum.com/wmf/
係北京東方之曉科技發展公司在美國設置的論壇,利用該公司發展的正簡字體轉換軟體提供服務,參與者不必擔心使用的是台灣的GIG5碼還是大陸的國標碼,都會被自動轉成兩種碼貼在相應的正簡字體版上,頗受海外華人歡迎。該論壇以談論台海軍事及統獨問題著稱。但可能因為公司設在北京,立場較偏向中共。
l 海峽網 taiwan-strait.net
台灣的網路論壇均未被列入「中文論壇每日精選網站」,但「海峽網」以兩岸交流為號召,雖已多次被大陸列為黑名單封鎖(今年四月底、七月初、九月底),不過仍有大部分大陸民眾利用「代理伺服器」連上此論壇。此論壇由李敖的追隨者創設,伺服主機設於美國,立場較偏向一國兩制及統一,由於參與者有一半以上來自大陸,估計是台灣網路論壇中最多大陸民眾參與的論壇之一,因此將之列入觀察清單。本論壇亦提供正簡字體互換的功能,但如使用台灣的BIG5碼,則需進入正體字版;使用大陸的國標碼則進入簡體字版,貼上的帖子會自動以正簡字體出現在兩種版本上。
l 海峽對岸 www.eheart.tv
此論壇風格頗類似「海峽網」,也能即時正簡字體互換,但立場中立,版面設計活潑,提供虛擬政黨、虛擬法院、票選最佳辯士等活動,等雖然成立才剛滿一年,所吸引的大陸網民不下於「海峽網」。是本觀察名單中,唯一主機設於台灣之論壇。近來也受到中共「關注」,開始被列入封鎖之列。
l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由海外民運人士開辦,宗旨在於「和大家一起來共同學習傾聽和溝通的技巧,培養寬容和妥協的精神」。主張「我們不崇拜任何圖騰,不管這個圖騰是黨,還是祖國、民族,或者人民。人的生命、權利、尊嚴和對自由幸福的追求至高無上,這一原則構成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一切看法的出發點;我們反對任何執政黨或者政府以國家的名義蔑視和踐踏公民的尊嚴和權利,也反對一個國家的大多數人以人民的名義蔑視和踐踏少數人的尊嚴和權利」。呼籲「所有不同的利益團體和政治派別,在堅定不移地爭取自己的權益、推行自己的理念的同時,學習傾聽、溝通、寬容和妥協。」
以上這七個論壇中除「海峽網」及「海峽對岸」論壇以外,都採取按照首帖(或稱「開欄」,即最先提出議題者)的先後時間排序,跟帖(即回應首帖的議題,展開討論者)則不管時間先後,一概列于該首帖之後,標題則內縮或以文件夾圖示以示區別,好處是容易了解最新議題,缺點是議題被後來的首帖推移到下一頁後,不但該議題不再獲得注意,連後續回應的文章也容易被忽略。因此跟帖很少超過十個以上。為了彌補這項缺失,這幾個論壇都設有「精華區」,專門收錄精彩或思慮特出的文章。
「海峽網」及「海峽對岸」論壇的設計則頗為獨特,係以整個議題為單位,議題如果已經被後來的首帖推擠到螢幕底邊,或另一頁,只要有人跟帖,整個議題馬上會被調回最前面,好處是最吸引人回應的議題可以一直保持在前頭,議題容易延續,有些議題甚至經過一年半載仍不時被翻出來討論。另一個好處是看過或回應過的議題,可以知道最近有沒有人跟帖。因此在這兩個論壇常可以看到某些議題獲得多達好幾個分頁的跟帖,充分達到討論的目的。
另外,強國論壇有所謂「嘉賓訪談」時間,不定期針對政策、經濟、外交等話題,邀請專家主持,與網友展開即席對話,訪談期間不鼓勵其他議題的切入。由於有《人民日報》這一特定的官方背景,人氣頗佳。該壇另一個特點是「鎖定議題」,會針對時事提出相關議題,建議網友提供意見。
圖一:強國論壇網頁
圖二:北大論壇網頁
圖三:貓言無忌網頁
圖四:世界軍事論壇網頁
圖五: 海峽網網頁
圖六:海峽對岸網頁
圖七:海納百川網頁
三、大陸網路論壇對實踐公共領域之限制
(一) 數位化鴻溝
二○○二年七月廿二日,「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CNNIC)發佈第十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網民已達四千五百八十萬,較一月間所發布的三千三百七十萬人增加一千二百一十萬,短短半年間增加百分之四十,和去年同期比增加百分之七十三,成長速度驚人。但用戶只佔總人口之三點六,且明顯集中於沿海地區的大城市,對於平均年收入三百元,而上網需交費一百二十元的農民來說,網際網路還是遙遠的夢想(農林漁牧僅佔使用人口百分之一)。顯示中國大陸發達地區更加相對發達,落後地區更加相對落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數位化鴻溝還會延續。分析該中心公布的資料,十八歲至三十歲占百分之五十四,工資人均收入在二千元以下的約占百分之七十四,綜合上網者行業分佈來看,上網族群以年輕、受過良好教育、收入相對較高、公司職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為主。
沒有上過網的人群不上網的原因主要爲「不懂電腦/網路,不具備上網所需的技能」(百分之四十一);其次是「沒有上網設備(電腦、數據機、網卡等)」(百分之廿四);再次是「沒時間上網」(百分之二十),顯示短期內要普及使用網路,仍相當困難。
以上這些問題說明大陸數位化鴻溝的程度,有位大陸網友對此有生動的描述:「先烈們在開風氣之先的BBS上熱切地交流著。他們相信,『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互聯網上人人平等,誰都有說話的權利。然而事實上,這世界上從來以後也不會有一種絕對的平等。這不是說誰剝奪了『小狗』發言的權利。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上網,也並不是所有上網的人都願意和他們一樣討論。兩千多萬網民(註:現已超過四千五百萬),絕大多數集中在城市中經濟條件較好的群落中。其中,學生又占了絕對的比例。思想這種東西往往與鬍子成正比,而令人難過的是,鬍子長的人卻大部分沒有上網!」
大陸上的數位化鴻溝看來一時難以消弭,也意味著大眾的網路近用情況不佳,網路論壇的影響力仍侷限於社會中的小眾,不過這些小眾大部分由技術人員、知識份子、青年學生等社會精英組成,反而頗類十八世紀中產階級主導公共領域的情形,且網路人口增加速度極快,各年齡、性別、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小,前景仍可預期。
(二)法令規範言論範圍
從一九九四年到現在,中國大陸的網際網路規章制度變得越來越包羅萬象,從努力規範網際網路商務到對新網站和聊天室的限制,隨著該法規體系不斷發展,中國政府甚至還將監控網際網路的主要責任從公安部轉移到網路服務商。這些法規規定了「不准說」的言論範圍,並授予政府很大的解釋權,違者可處拘捕到死刑不等的懲罰。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由公安部簽發的〈電腦資訊網路及互聯網安全、保護和管理條例〉中第五條規定:
「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可利用互聯網產生、複製、搜尋或發送下列種類的資訊:
1. 煽動抗拒或違反憲法、法律或對行政條例的執行;
2. 煽動顛覆政府或社會主義制度;
3. 煽動分裂祖國,損害國家統一;
4. 煽動民族間的仇恨和歧視或破壞民族團結;
5. 歪曲事實或造假、傳播謠言、破壞社會秩序;
6. 宣揚封建迷信、帶有性暗示的材料、賭博、暴力和謀殺;
7. 參與恐怖行動或煽動他人從事犯罪活動;公開侮辱他人或歪曲事實譭謗他人;
8. 損害國家機關的聲譽;
違反憲法、法律和行政條例的其他行為。」
該條例的第八條還規範:
「從事互聯網商務的單位及個人必須接受公安部門的安全管理、檢查和指導。這包括向公安部門提供資訊、材料和數位文件,並協助公安部門發現和妥善處理與電腦資訊網路有關的違法犯罪活動。」
外國投資者如AOL(全美在線)等將面對的主要兩套法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和〈互聯網資訊服務管理辦法〉,二者均由國務院頒發並從二○○○年九月廿五日生效。
〈電信條例〉第廿五條說:
「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可利用電信網路產生、複製、出版或散發含有以下內容的資訊:
1. 反對憲法所確立的基本原則的材料;
2. 危害國家安全、泄漏國家機密、顛覆政權或破壞國家穩定的材料;
3. 損害國家繁榮和國家利益的材料;
4. 激起民族仇恨、種族歧視或破壞民族團結的材料;
5. 破壞國家宗教政策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材料;
6. 散佈謠言、擾亂社會秩序或破壞社會穩定的材料;
7. 傳播淫穢、色情、賭博、暴力、謀殺、恐怖或鼓動犯罪的材料;
8. 誹謗或中傷他人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材料;
9. 含有法律或行政法規所禁止的其他內容的材料。」
同時〈互聯網資訊服務管理辦法〉使服務商對其所提供的內容負有責任。此辦法的第十四條至第十六條特別用以控制言論自由。第十四條說服務商必須記錄其用戶上網活動、賬號、所訪問的網址以及上網所用的電話號碼,並將此資訊保存六十天。第十五條重復上面不得在互聯網上產生的八大類資訊。第十六條接著說如果一旦發現這樣的資訊,應「立即中斷通信、保存相關記錄並將情況報告給相應國家機關」 。
資訊商必須面對的其他法規包括〈互聯網電腦資訊系統國家機密保護條例〉。該條例由國家保密局於二○○○年一月廿五日頒發,該條例第八條規定:
「對互聯網上機密資訊的管理應建立在'誰將資訊上網誰負責'的原則上。提供給網站的資訊或網站刊載的資訊必須經過安全檢查及審批。檢查和審批須由相關部門作出。有關單位應按照國家保密法規建立和健全檢查和審批上網資訊的領導責任制。提供資訊的單位應按一定工作程式建立一個資訊檢查和審批的安全系統。」
該條例第十條說:
「建立電子公告板、聊天室或網路新聞組的單位和個人須由相關機構驗證審批,以明確與保密相關的責任與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在電子公告板、聊天室或網路新聞組上發佈、討論或發送涉及國家機密的資訊。
對公眾開放的電子公告板、聊天室或網路新聞組,其版主或上級有關單位應嚴格執行保密職責,建立一個全面的管理系統,並加強監督和檢查。如發現機密資訊,應迅速採取措施並及時向地方保密機構作出彙報。」
條例要求互聯網供應商(IAP) 「將保密培訓作為互聯網技術培訓的重要一環。國家幹線和互聯網供應商之間以及互聯網供應商和用戶之間簽署的協定和規則應明確規定須遵守國家保密法以及不得泄漏國家機密」。
第十五條規定:
「國家幹線的主管、互聯網供應商和用戶應接受負責保密部門進行的監督和檢查並予以協助。他們應協助上述部門對在互聯網上泄露國家機密的違法行為進行調查。在負責保密部門的要求下,他們還應刪除互聯網上涉及國家機密的資訊。」
觸犯上述法規可導致嚴厲的懲罰。資訊或服務供應商可能面臨罰款或關閉,但如普通用戶上載政府不喜歡的材料則可能面臨死刑。二○○○年十二月,〈人大常委會關於保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規定:
「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犯有下述行為者將按刑事法的相關規定追究其刑事責任:
1. 通過互聯網造謠或誹謗、公佈或散發有害資訊,意在鼓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或煽動國家分裂、破壞國家統一;
2. 通過互聯網竊取或透露國家機密、資訊或軍事機密;
3. 通過互聯網鼓動種族仇恨和種族歧視、損害民族團結;
組織邪教並通過互聯網聯繫邪教成員以破壞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貫徹執行。」
二○○○年一月,最高人民法院設立了最終的懲罰:
「通過互聯網向境外單位、機構和個人非法提供國家機密或情報,後果嚴重者將按刑法法規進行處罰;盜竊、調查或購買國家機密和情報並將所搜集機密和情報提供給境外單位,情節特別嚴重者,將被處以10年或更長的定期關押或終身監禁,同時其財產可予以充公。嚴重觸犯法律以及對國家和人民造成特別嚴重傷害者,可處以死刑,其財產予以充公」。
二○○二年八月一日由新聞出版總署和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規定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提供者將自己創作或他人創作的作品經過選擇和編輯加工,登載在互聯網上或者通過互聯網發送到用戶端,供公眾瀏覽、閱讀、使用或者下載的在線傳播行為,都應先往有關行政部門報批通過,未經批準,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開展互聯網出版活動,另外還規定經報批通過的互聯網出版者不得載有以下內容︰
1.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的;
2.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
3.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或者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
4.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或者侵害民族風俗、習慣的;
5.宣揚邪教、迷信的;
6.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
7.宣揚淫穢、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
9.危害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
10.有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三) 網路封鎖
網際網路最讓中共當局頭痛的,便是許多批評時政的文章在網上傳播,由於網路已是開放給民眾使用之普及性服務,不但有成千上萬的網站提供資訊,網民還彼此透過電子郵遞、聊天室,ICQ交換訊息,無法有效以對待傳統大眾傳播工具那種方式來進行管制,即使在大陸境內可以透過嚴格的法規來監控,但國外無數敏感資訊還是透過跨國際的網際網路源源而來。鑑於此,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安部、信息工業部、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國家保密局、國家新聞出版署以及國家版權局等政府機構參與了對網際網路的監控,投下不少財力與人力進行封鎖網路之研究,因而形成上網者與監督人之間的拉鋸戰,主要戰況如下:
n 防火牆
一九九七年開始,中共動用大批資源,開始運用防火牆的概念,針對IP位址進行封鎖,使網民無法連上敏感網站,不過網民藉著代理伺務器(proxy) 照樣可以獲得所需資訊,中共第一階段的封鎖於焉失效,於是開始連代理伺服器也加以封鎖。另外利用搜尋引擎尋取網路資料時,亦可找到被儲存在搜尋引擎上的資料,因此封鎖行動又必須進一步擴及搜尋引擎,為達此目的,必須投入更多的人力與物力。不過,從去年底開始,不少大陸網民反應Proxy越來越難連結,推測中共在這方面技術已經有所突破。
依據「國際人權與民主發展中心」於去年APEC在上海舉行會議前夕,公開加拿大北電網路與中共合作發展「金色盾牌」的高級網路監視系統(Golden Shield簡稱「金盾」,與大陸正在發展的「金稅」(稅務)、「金關」(海關)、「金卡」(金融)合稱四金)。雖然北電網路公司表示,他們並沒有參與任何中共鎮壓人權的行為,亦否認參與「金色盾牌」計劃,但這篇報告恐非空穴來風,中共為了加強網路封鎖,短期內不會輕易鬆手。
除了「金盾」計畫外,最近媒體披露大陸各地公安部門各自發展幾項網路封鎖軟體,例如中新社二○○一年四月十九日消息:廈門市使用一種專用於截堵網際網路上反動、邪教、色情和暴力等有關資訊的軟體--「網路警察110」。此軟體經公安部認定,分為網路版(校園版)、企業版(企事業單位和網吧)和家庭版(個人單機版)三個版本,專門針對公共上網場所如網吧、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網路教室及在家上網的學生。它由功能強大的伺服器(設在北京)廿四小時按照敏感網站如「法輪功」及其他非法網站的關鍵字,搜索有關網頁、網站資訊,經公安部專業部門人工鑒別其內容性質,並將網址手動填加到資料庫。凡安裝「網路警察110」的電腦(單機)或區域網路一經連接到網際網路,即與主伺服器的資料庫互通,凡已被鑒別「有毒」的網址即不能訪問。對於新發佈的網站、網頁,該軟體最遲五小時即能有效搜索並防止該類資訊。另外,重慶市公安局最近則在全市網路咖啡店安裝一種叫作「網吧安全管理系統」的軟體,由警方和當地一家軟體公司聯合開發製作,能阻斷網咖顧客連接「有害」資訊和網站。西安市公安局科技處則在全市八百多家網咖中設置名為「網路警察」的管理軟體,可以阻止網民瀏覽被禁止的網頁或網址,並且可在公安局總控制室隨時連線至任一部網咖的電腦,截取使用中的訊息。
那麼,中共都封鎖什麼網站呢,除了做做樣子封了一些色情網站外,主要是民運、法輪功及一些國際性新聞網站,動態網今年七月公佈了中共的十大禁網:
www.renminbao.com(人民報)
www.dajiyuan.com(大紀元)
www.bignews.org (大參考)
www.creaders.net(萬維讀者)
www.rfa.org(自由亞洲電臺)
www.internetfreedom.org(網路自由聯盟)
www.voanews.com(美國之音)
www.minghui.org(明慧網),
www.kanzhongguo.com(看中國)
www.peacehall.com(博訊)
另外,依據哈佛法學院的學生本.艾德曼的研究(大參考,2002/9/12),被大陸封鎖的網站還有一部份是人權網站,例如國際大赦組織的網站,人權觀察的網站。此外有好些國家政府機構的網站也被封鎖了,像美國、英國、日本、臺灣、澳大利亞的政府網站。此外,還有許多高等學府的網站也被封了。其中包括知名的大學,如哥倫比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這些名望很大的學校的網站爲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大量的研究資料,獎學金的申請等。但中國網民卻看不到。
從這些被封網站可推論出,中共封網的規則是,只要發現網站中有一項內容「有問題」,就把整個網站封掉。如果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學生團體在學校的網站上放上有關中國民主和中國人權的內容,中共的網路監控人員發現了,通常只能把整個網站封鎖掉,也不管這樣會把其他不相干的內容也封鎖。又例如海峽網被封,不少網友認為是因為裡面有許多討論法輪功的文章,因此儘管該網站屬性還算合乎中共胃口,但還是被封鎖了。
然而,這個規則似乎開始有些改變,最引人注意的是,今年九月間大陸對知名的搜尋引擎網站Google實施封鎖,據網友們推測是因為透過該網站的庫存資料,可以搜尋到許多被大陸封鎖的網頁資料。由於使用Google搜尋網頁的用戶極多,該封鎖行動不但引起大陸民眾的抗議,也引起國際間的注意,因此封鎖不到兩個星期就解禁了,然而用戶發現這次中共採用了使用更複雜、更具擴張性的新技術,來阻絕不斷成長的上網人口觀看「不符合領導階層心目中理想」的網頁內容。新的技術要比過去動輒將整個網站鎖住的笨拙手法更爲先進,具備機動性與靈活度。許多網民抱怨,他們可以進到網站中,但卻無法瀏覽許多政論性或敏感的網頁,顯示網站遭到選擇性的封鎖。也有人被直接導入大陸本地的搜尋引擎,即使進入外國媒體網站,但要利用諸如領導人姓名等敏感字詞搜尋文章時,只會看到一片空白,管制的靈活性大幅提高。
n 劫持網站
針對大陸的防火牆封網行動,許多突破封鎖的技術應運而生,例如自由網與動態網採取不固定的IP位址,使中共防不勝防,推出以來,頗受網友喜愛,然而這項優勢似乎開始面臨挑戰。
Goole網站被封鎖期間,不少網民發現只要試圖進入該網站,都會被引導到大陸境內一些不太知名的搜尋網站如「天網搜索」(bingle.pku.edu.cn)、「新時代資訊網」(www.cj888.com)或「百度」網(baidu.com) ,這種隨意改變網址指向的做法,是典型的劫持商業IP位址的駭客行爲。
接著,香港多家媒體9月28日報導,在大陸頗受歡迎的門戶網站新浪網出現被轉接到法輪功網站或者是不能正常流覽的情況,即「新浪蓋網」事件,網民對此議論紛紛。同時,大參考、BBC、美國之音、RFA、大紀元、等網址也都被改變指向法輪功網址,許多網友推測這是中共故意栽贓法輪功的惡意手法,因為指向法輪功網站並不能瀏覽,法輪功沒有必要如此犯眾怒。
而在9月30日最新一期的亞洲時代雜誌文章,提到解放軍將採取超限戰新思維,「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智取臺灣,甚至先癱瘓美國軍方指揮系統。文章一開始描述說:「時間回到一九九九年,美國運輸部的網路管理人員某一天發現,他們的網站伺服器遭到訪問者的攻擊。原本美國官方誤以爲攻擊來自馬里蘭的法輪功團體。事實上,法輪功自己的網站也遭到攻擊並被嫁禍。經過連串的追蹤,攻擊來源是北京東長安街十四號-中國公安部的所在地。」
動態網公司發言人董彬及自由網的網路技術專家鄭祥經分析後均認為上述現象說明中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IP位址劫持行動,上述新浪網只是被劫持網站之一。
他們指出,很多中共當局最想禁止的網站功能變數名稱都被指向(或解析到)了同一個IP地址,而這個IP地址(64.33.88.161)已經在國家級的閘道上(GATEWAY,即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的入口)被封鎖。這樣做的結果是,試圖進入這些禁網的中國網民都會被引入到這個IP地址,但無法訪問到被禁的64.33.88.161網頁。這樣作的目的是破壞海外的突破網路封鎖技術,這會使突破網絡封鎖造成更大的困難。
通常一個被封的網站過一段時間會想辦法換一個IP地址,以期繞過中國的網路防火牆。現在中國把功能變數名稱解析伺服器上所有的這些功能變數名稱指向同一個IP,只要封住這個IP,所有這些網站都被封住了。這些網站在海外換IP,對中國也不受影響,也繞不過中國的防火牆。
對駭客來說,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一般辦不到。但是對中共來說就很容易,只要一個決定,然後可通過一個中央系統來實施。因為這樣大面積地劫持功能變數名稱只有兩種辦法:一是在大陸的網路防火牆(FIREWALL)即總的閘道(GATEWAY)上攔截;二是在全國各地爲數衆多的ISP、DNS伺服器(電腦)上進行功能變數名稱篡改。這兩條,黑客都不太可能做到,即使能作一次,也不可能多次或持續大面積的做而不被發現。
n 整頓網路咖啡店
由於大陸電腦普及率尚低,網路咖啡店(大陸簡稱網吧)極為盛行,為無能力購買電腦的網民提供便利的設施,據統計,網路資訊有百分之十五至二十是藉由網咖傳播,網民大多用來查尋資料、閱讀新聞、收送電子郵件、上電子論壇、聊天、交友、玩電子遊戲,甚至看色情網站或賭博,由於成份複雜,官方想盡辦法加以整頓。
二○○一年四月三日,中共信息產業部、公安部、文化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頒佈實施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辦法」。規定有權從事「開辦、經營、使用」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的必須是法人企業,個體工商戶、個人等非法人單位不得從事。
企業必須取得「批准文件」、「經營許可證」、「企業登記註冊證書」才能經營,且上網服務營業場所不得「承包」經營,即不得轉讓、出租。
另外還規定未記錄上網資訊、未按規定保存備份、未落實網路資訊安全管理制度、未履行安全管理責任、未採取安全技術措施的,將由公安機關負責處罰。
據新華社在二○○一年八月間於大陸八個主要城市所作的採訪,發現未成年人在法定時間外進出網咖的情形極為普遍,各地方政府基於利益關係多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上述管理辦法形同虛設。另據瞭解,目前在網咖很少備份上網的資訊,因為若網民知道了,便不敢在網咖使用電子郵件、OICQ、電子商務了。因此,這一規定是否可行,是否侵犯了上網網民的隱私權值得商榷。
實際上,此辦法沒有對「含有色情、賭博、暴力、愚昧迷信等不健康內容電腦遊戲」作出明確限定,可能導致文化部門權力的泛濫,在管理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
今年五月中共高層下令展開為期三個月的網際網路「有害」資訊「專項清理整治」工作、六月四日突擊搜查十大綜合新聞網站並勒令停業整頓,六月十六日北京藍極速網吧在發生大火,燒死廿四人後,北京市當局立刻藉口封掉所有網吧,不少省份亦隨即跟進,因而引起民眾批評管理部門的官僚作風,有的進而指責當局以此為藉口鉗制言論,並大膽推測與即將召開的「十六大」有關。
n 設置網路警察
據中新網二○○一年三月廿九日消息,湖北武漢市最早於一九九八年二月成立專門打擊網際網路犯罪的警察部隊,全名為「國際互聯網安全監察專業警察」,並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獲得刑事辦案權,專門打擊三大類網路犯罪行為,一為技術性破壞,如駭客、病毒破壞;二為網路刑事犯罪,如詐欺、貪汙、竊取機密;三為「網路上傳播、複製有害資訊」,例如色情、反政府言論等。根據中共「公安部」統計,大陸上約有二十多省、市、自治區建制網路警察,總數近千人。
網路警察的主要工作,就是對網路進行監控。他們不停地在各個網站和網站上的各個節點(特別是各網站的論壇網頁)進行搜索,針對上述種種犯罪現象,職責主要劃分為:負責監看電子信箱,防止辱罵和恫嚇;負責調查兒童色情,包括畫面和文字;負責電腦追蹤恐怖活動,尋找闖入和破壞電腦者;負責調查經濟欺詐和犯罪。另外網路警察還負責取締非法網咖,有些還在網咖中設置前述管理軟體。
一旦發現「違法」內容,網路警察便採取相應措施。首先區分網站所在國別。對於大陸境內網站,通常用電子郵遞警告網站,讓網站查明是自己發佈的消息還是被人利用;如果警告沒發生作用,則通過警察系統通知網站所在地公安部門對發佈人進行處理或直接用技術手段封鎖該網站主機。對於外國網站,由於不可能對其主機進行封閉,因此一般是對其通道進行封鎖,阻擋指向該網站的信號。對國外網站進行封鎖,雖然大陸的網民看不到了,但國外的網民仍然可以看到,大陸網民如果懂得訣竅,也同樣可以看到,效果有限。
大陸網站上各種論壇的帖子,向來是網警關注的重點,對於一些熱門論壇上的熱門帖子,更是實行廿四小時不間斷控制。一旦發現哪個帖子有問題,而版主又未能及時刪除,他們便會直接進入網站進行刪除,並對版主提出警告。
不過隨著網民的快速增加,網路警察顯然人手嚴重不足,例如二○○一年廣東省公安廳電腦安全監察辦公室只有十四名警員,全省加起來不超過五十人,由於對手大都熟悉電腦科技,行蹤詭秘,網路警察的培養相形之下極為繁重。例如「電腦駭客」中有些還只是高中生,他們出於炫耀心理上網作惡,甚至不明白法律,網路警察不但因此增加了明察暗訪的任務,還要對網民宣導防範電腦犯罪的常識。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技發展神速,網路警察疲於奔命,很多情況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除此之外,目前大陸針對網路違法犯罪的處罰條款,散見於「刑法」、「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腦資訊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系統化不足,執行上也困難重重,亦增加網路警察的困擾甚或濫權的問題。
(四)「輿論導向」的干預
乍看「輿論導向」四個字,會讓人以為是以民意為依歸,跟隨輿論的方向前進的意思,但是在中共的闡釋裡,全然不同。去年八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蔡名照(2001)在人民日報發表談話指出:「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中央和地方許多新聞網站穩步發展,成效明顯。這些新聞網站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配合大局,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規模、有聲勢、全方位的網上新聞宣傳,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積極引導網上輿論,對內以正確輿論引導人,對外表現了中國的良好形象,取得了顯著成績,積累了豐富經驗」。其中的「積極引導網上輿論」特別引人注目,為什麼網上輿論需要引導?
同年九月,江澤民視察人民日報時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從和服務於全黨全國工作大局。這是我們的新聞輿論工作要牢牢把握、嚴格遵循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指導思想。」並指出:「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要把新聞輿論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於馬克思主義、忠於黨、忠於人民的人手裏;新聞輿論單位一定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黨的新聞事業與黨休戚與共,是黨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說,輿論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系的工作。」
從上述談話可以看出中國的傳播事業作為「黨的喉舌」,不僅發出黨的聲音,還要控制別人的聲音。不是黨的聲音也必須是黨願意聽的聲音,才算是「唱響主旋律」了。中共把控制輿論的方針叫做「把握輿論導向」;「把握輿論導向」的執行機關是中共中央宣傳部。所謂「把握輿論導向」就是鼓勵和放縱某些輿論,反對和壓制某些輿論。根據毛澤東留傳下來的分類學,將所有的輿論分為兩類,不是香花就是毒草。是毒草,必須鋤掉;社會主義輿論陣地就成了香花滿園。現在大眾傳播媒體進入網路時代,「把握輿論導向」也跟著施行到網路上來了,和網路論壇有關的做法是「在新華網開展的『我自豪,我是共產黨員』網上交流活動,人民網請范匡夫到『強國論壇』與網友交流,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並且依據江澤民二○○○年七月十一日在中央法制講座上所強調,對資訊網路要「運用法律手段」、「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於是「十一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頒佈了《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暫行規定》,信息產業部頒佈了《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蔡名照,2001)
此外強國論壇的主管蔣亞平在接受訪問時,另告訴我們還有一個做法:「作為人民日報網路版,設主題還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我們不隱諱這點,我們是中共中央機關報辦的網路媒體,我們應當堅定不移地反映自己的看法、意志。其實,包括西方的各大媒體,都有是這樣做的,無非方式、手法不一樣。如果大家留意這次西方媒體,如CNN、紐約時報在科索沃衝突中的報道,就更清楚。論壇設主題有兩個方面。一是設經濟、政治、體育、文藝、娛樂等等不同領域的論壇;二是在同一論壇裏根據不同時事開設不同主題。如我們的強國論壇,先是抗議美國霸權,繼而針對李登輝的『兩國論』,最近又是法輪功的『歪理邪說』。這樣做可能比較符合媒體規律、網路規律和討論問題的規律。」閔大洪(2000)
依據「沈默的螺旋」的傳播理論(大眾出於害怕被孤立的心理,不斷變化自己的觀點呼應社會某種觀念,贊成的呼聲不斷升高時,人們也會表達對此贊成的觀點,在贊成的呼聲下降時,會保持沈默,而沈默會使原有的觀點進一步失去民心,從而逐漸消失) ,中宣部在若干主流媒體網站建設強勢的輿論區,從而削弱非主流聲音,強國論壇的設置至少就有這樣的作用。
中文網站多維新聞社創辦人何頻指出:「中國主
大陸網路論壇實踐公共領域的機會與限制
黃俊泰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向之探討
三、大陸網路論壇對實踐公共領域之限制
四、大陸網路論壇實踐公共領域之機會
五、結論
一、研究目的
「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在西方是與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緊密相連的社會政治學概念,通俗地說法是指「民主基礎下,公民在政治權力之外,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參與政治的活動空間」。在Habermas(1989)的研究裡,古典的公共領域以及所謂的輿論(public opinion),基本上是十八世紀中產階級在英國、法國、德國的咖啡館、酒館、沙龍中進行藝文論辯,針對書籍、新聞資訊的討論,以開放而理性的溝通,融合各種不同的意見,形成公共政策上可資參考的輿論。
而Habermas認為,隨著十九世紀末工業社會的發展,新興大眾傳播媒體(報章雜誌、收音機、電視,電影)逐漸成為民主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贏得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權力”的冠冕。然而由於大多數傳播媒體的服務對象都以全國性的閱聽人為主,內容往往也都以大眾的需求為考量,或是偏向社會主流的觀點來報導,加上頻道及版面限制,以及官僚體系、財團及利益團體開始利用公共人物在公共領域的知名度來左右大眾的判斷,大眾傳播媒體已逐漸喪失公共領域特性。
不過網際網路的出現,卻又營造出全然不同的公共領域意義與型態,尤其網路論壇具有互動、超越時空的特質,又能展現平等參與及交互討論的精神,產生嶄新的溝通行為與方式,儘管有些學者認為網路不見得能夠完全實踐公共領域的精神,但網路對公共領域帶來的影響,已逐漸受到學術界重視,並獲致不少研究成果,許多研究者認為網路上的論壇,已經建構了多元型態意義的公共領域。(周桂田,1997;黃啟龍,2001)
然而,網路論壇能否建構多元型態的公共領域,關鍵仍在於政經勢力是否介入,在民主自由的社會裡,網路論壇實踐多元公共領域的能力已逐漸獲得肯定,可是對信服媒體應作為黨的喉舌,而又對網際網路百般箝制的中國大陸而言,在實踐上到底有何限制和機會,則有待觀察及驗證。
由於空間及制度的阻隔,無法對大陸網民展開民調及訪問,本文主要從觀察中國大陸網路論壇的內容表現及論壇的管理措施,並輔以Habermas的公共領域概念作為衡量標準,來探討下列問題:
l 大陸網路論壇能否提供政治、社會事務的討論空間,是否有助於實踐公共領域的精神?
l 檢視在人為管制下,不同地區的網路論壇上的論述內容有何差異,並從中分析人為管制的效果與影響。
二、研究方向之探討
(一)實踐公共領域之條件
公共領域(Habermas採德文Offentlichkeit來形容,英譯為Public sphere)具有一種開放空間的概念,表現出一種社會的場域,而在此空間之中,可以陳述、散佈及討論意見。另外,這個字也表現出一個群體透過民主理念,以及某種大家皆可以接受的準則來進行開放性的討論,以此種方式來構成大家均能認同、具公共性質的議題。因此,這個字基本上具有空間的意義,又有一個非常抽象的公共理念。
依據Habermas的闡釋,他認為社會中有私領域與公權力領域,私領域是人民生活的市民社會;而公權力領域則是掌握國家政府龐大的政治體系。所謂的公共領域則介於私領域與公權力領域之間,公共領域的功能在於使人們能聚集,並討論公共事務。Habermas認為,公共領域的存在必須與經濟和政治分開,其中最重要的是保障公共領域有集會、結社、出版,及言論自由,如此才能使公眾在公共領域的空間中,有權力並敢於批評公共政策的疏失。自18世紀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新興的中產階級當時在報紙、讀書會、沙龍等場域討論歷史、哲學、社會、國家政治等議題,成為社會主要輿論。其所涉及的公眾活動空間即是公共領域。形成要素可歸納三點:(Habermas,1989:36-37)
第一、參與成員是平等的。成員在公共領域中的互動一視同仁,不拘個人身份地位。
第二、開放討論議題,成員可以依興趣選擇討論主題,不存在「不能談」與「不可批評」的禁忌。
第三、廣納參與成員。參與的群眾越來越多,使得公共領域的本質更具包容性。
在此前提之下,公共領域的言論溝通具有三個特質(Habermas,1984;1987):
第一、「理性溝通」:不使用強迫方式,而在一定的程式條件下,讓人們能夠表達出內心的需求。
第二、「有效性宣示」:有效性宣示包括了四個面向,分別是(1)溝通者可以理解對方的言詞;(2)討論者彼此假設所言為真;(3)言論正當合理、且具邏輯性;(4)言論內容真誠。
第三、「理想討論情境」:包括有(1)每個參與者有平等發言的機會;(2)參與者可運用支援、反駁、辯解的方式表達立場;(3)自由使用表意的語言手勢,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念;(4)遵從論說行為的規範與拘束。
但以上這種平等、開放、理性的討論場域卻因時代的改變而越來越難實現,從十九世紀開始,工業革命徹底改變社會結構與人們的生活,資本家漸漸增多,促使愈來愈多的人想參與公眾事務,公共領域的結構亦隨之變化,人們依賴大眾傳播媒體來進行溝通,導致大眾傳播媒體成了公共領域的主要維繫與提供者。但此時國家與社會的性質亦同樣產生變化,Habermas認為「國家的社會化」(國家介入私領域的事務,公眾不再治理自己的經濟事務,並將權力讓渡給國家)以及「社會的國家化」(大企業對於社會的影響力不再侷限於私人的經濟事務,甚至扮演一種類似國家的權威機構的角色)的結果使資本集中並壟斷大眾傳播媒體,造成「去政治化公眾」(depoliticized public),一般市民無法自由的取得發言的管道,公共領域實踐的機會變得渺茫。從以上種種現象,Habermas歸納出著名的公共領域的「再封建化」(refeudalization)理論。即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趨向融合,從公私分明轉向國家社會一體化。在高度發達的工業化社會中,公共領域的結構性框架遭到來自國家干預社會,和社會依仗國家權勢的雙重夾擊而致瓦解。
在Habermas對公共領域的實踐感到灰心之時,網際網路的勃興卻又帶來新的希望,且相較於傳統媒體的傳播環境,網際網路的公平性、互動性、主動性、立場選擇性等特點,更能提供公共領域的發展條件,有助於創造出全然不同的公共領域意義與型態。網路大眾藉網路獲得資訊,瞭解事實真相;並且藉由網路的分眾及多元傳播形式,獲得不同角度甚或多元觀點的機會。這兩個因素,使得網路上的溝通不再是單一形式,而創造出多元互動的公共討論場域。
最值得重視的是,網路上的溝通是個人主動、互為主體的行為,人們自由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的場域來參與,以互相交換心得、知識與經驗,有別於傳統大眾傳播媒體的閱聽人處於被動狀態。再者,網路上的溝通方式是一種分眾、多元化的形式,資訊來源較為自由獨立,能不受隱性的政治或商業力量所影響。因此現階段的公共領域概念已成為一個複雜的組織系統,分散在政治體系或是市民社會的各個領域當中,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之中彼此交織成各種次文化,並互相激盪,交互影響,無形中亦擴大了公共領域的範疇。從這角度來看,Habermas理論所遭遇的批判,例如參與者侷限於中產階級,弱勢族群與女性難以參與等問題不但獲得解決,其所提出的公共領域的三個形成條件及言論溝通的三個特徵仍然適合用來驗證網路論壇的公共領域。
雖然就此斷言網路將能夠實現古典公共領域的精神,或許尚言之過早,但若從公共領域精神中的民主概念來加以檢視,仍可據以研判網路實現古典公共領域之可能性。此部分或可另以Schudson(l998)提出的媒體民主化標準來加以驗證。他的標準可歸納為:第一,媒體必須提供市民公平且充足的資訊,讓他們能夠做評斷。第二,媒體應該提供管道,協助市民理解複雜的政治社會環境。第三、媒體應該服務社會上不同社群所提出的觀點,提供表達的管道。第四、媒體應該代表公眾,並為其發聲,凝聚公眾興趣。第五,媒體應該提供一個公開討論的場所,讓市民之間能藉以由自主對話。
(二)網路論壇能否實踐公共領域
網際網路的出現並不代表著公共領域的必然浮現,對於在網際網路上能否完全自主對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網路使個人更有條件和機會針對公共事務表達看法,用相對低的成本參與政治,而不必花大量的資金把意見傳給大眾社會,這是資訊去集中化的現象,對於民主發展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贊成這種看法的學者(Barlow,l996;Benedikt,1991; Haraway, 199l; Rheingold,1991)認為:人類具有創造力與參與民主的潛能,「電腦烏托邦」(computopia)或「數位化民主」的社會是有機會出現的。另一方面,致力於社會革新的團體或是社會上的弱勢社群,也利用網際網路挑戰主流意識(Wasko & Mosco, 1992:5)。這樣的網際網路世界,所有人都能夠進入,不因其種族、經濟力量、軍事力量或是出生地點所產生的特權或偏見而有所影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信念,不論信念多奇特,都不必害怕被強迫保持沈默或是被要求順從。」(Barlow,1996)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個人會被誘入網路的陷阱當中,而受到優勢社群的監視與社會控制。Carter(l997)從資訊經濟學的角度,指出網際網路雖然將權力賦予一般民眾,但同時也給予原本就在社會上具有一定地位與能力者。也就是說,網路的來臨造成「資訊貴族」(information aristocracy)出現的機會,遠較「電腦烏托邦」概念出現的機會大。他認為如果市民無法接觸到新傳播科技的設備與服務,結果將只會擴大既有的不平等傳播模式(Carter,l997)。
Roszak(1986)則認為:「資訊科技有明顯的本錢來集中政治權力,形成新的社會特權階級。」他相信網路將使得既存的權力更為擴大。也就是說,國家機器或是其他的利益團體都會以網路作為仲介,來掌握人們獲得資訊的管道與內容,這又會出現政治權力或資訊之運用集中在某些團體的現象,對於民主實踐會產生負面的作用。
以上兩派看法主要從網際網路的整體層面來評斷,但後者明顯忽略了網路論壇的強烈自主性及對話性的特徵,如果能增加網路論壇的比重來觀察,當更能驗證前者對網際網路實踐網路民主之肯定。綜合他們的看法,可歸納網路中所呈現的民主具有以下三大特質:
第一是「互動性」:網路所提供的論壇空間,可用以傳達、收集民意。
第二是「分眾性」與「多元性」: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容易傾向商業導向,而網路的公共特質,讓資訊不被少數財團及守門人所掌控,各種社會團體與弱勢社群均能分享網路資源。
第三是「平等性」與「公共性」:網路議題可由使用者自行設定,議題多元開放,不必聽命於政府或財團,各種社會團體及弱勢社群均可自由參與。
從以上這三項特質來看,網路論壇對網路民主化居有絕大部分的功勞,假如將之抽離,網路民主絕對要大打折扣。美國電腦界巨頭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曾預測電子郵件和網路論壇的出現,將使人們以極高的效率進行交流。因此組織政治活動變得輕而易舉,志同道合者可隨時隨地在網路上集會,而不必擔心花費或活動的規模,而且由於避免了人與人之間交流時常有的尷尬,網上討論者更易暢所欲言、踴躍參政。
那麼,甚麼是網路論壇呢?經過多年的演進,現在談到網際網路,大家首先聯想到的通常是多采多姿的WWW(全球資訊網),不過一般網站所提供的WWW大都是單向式的(這也是本文想要縮小範圍,將這類網際網路之服務排除的原因之一),對真正熟悉或較早運用網際網路的人而言,多半還會聯想到電子公佈欄(BBS)、新聞論壇(USENET或Net-News)這種不限時空的對話性服務(與聊天室不同的是這種對話並非在限定的時間內交談,別人也許隔了一天甚至多日後才針對你的意見做回應,而且這些對話都有標題,方便索引及管理),在網際網路早期發展階段中,這些服務發揮了網際網路的巨大潛力。不過,隨著技術的進展,一些多媒體的WWW也加入了電子公佈欄方式的對話能力,許多人將這個WWW所提供的對話服務叫做網路論壇。這三項工具(電子公佈欄、新聞論壇、網路論壇)的功能與作用大致相似,為現實社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元輿論空間,只是電子公佈欄與新聞論壇目前已漸式微,只有網路論壇隨著WWW的普及而一枝獨秀,因此以下本文所稱「網路論壇」,是以WWW上的對話服務為主。
所謂對話並非一般你來我往的談話,或網路聊天室裏的交談,而是參與者在WWW網站所提供的論壇區,就某項議題,以貼(posting)文章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或反駁別人的意見,藉以提供資訊、展開討論。文章(又稱帖子)可長可短。基本上,論壇會先區分時事、政治、軍事、歷史等不同主題的論壇區,由參與者自由選擇論壇區,提出議題,其他人可選擇感興趣的議題參與討論,或觀看別人的論辯,參與討論者均須註冊取得筆名後才能貼文章,如果只是觀看則無須註冊。
網路論壇的特性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其「去時間性」、「跨地域性」、「互動性」、「突破信息量的限制」與「突破傳播成本界限」,參與者可以隨時進入網壇與他人溝通,一項議題可能無人回應,也可能經年累月不斷有人參與討論,貼出來的文章長度通常不受限制,且一直保留在論壇上,民眾隨時可以查閱,不受時間限制。此外,參與者來自五湖四海,甚至跨越國際,自由進入網路發表意見,同時藉由意見的傳達與他人進行互動,比起傳統的傳播行為,花費極為節省。
此外,網路論壇最特殊也最受到爭議的是「匿名性」與「虛擬性」的特質。由於網路並非實體空間,「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的名言生動地道出了網路這兩項前所未有的特質,因此性別、年齡、階級等人口學的變項,在網路上很難做正確的調查研究。參與者註冊一個筆名,就能在網路空間中與他人進行互動,而誰也不知道藏在筆名背後的實體究竟為何。
由於網路論壇的傳播方式有別於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及一般網站的單向傳播。主要差別表現在網路論壇賦予參與者更多的自主與控制權。參與者無須負擔經營網站的技術與經費,不但能搜尋資料,也能以匿名的方式自由創作與傳佈訊息,同時也能夠進入各個論壇區進行意見的交流。因此,網路論壇不僅能作為公共討論的場域,讓使用者在網路上暢所欲言,同時也能夠藉此形成網路社群(cyber communities),讓使用者打破有形的地理區域限制,自由參與社群中的討論活動。
綜上所述,網路論壇有潛力成為另類公共領域,利用其分散的結構特質,由下而上、以多對多的傳播方式,幫助弱勢或被壓抑的社群傳遞一些社會中實存但卻被忽略的事實,對散落各處的分眾隨機進行傳播工作。這種具有分眾傳播特質的網路媒體,在近用門檻遠低於大眾傳播媒體的情形下,足以成為一般民眾的發聲管道,讓多元的聲音集結在網路論壇上。也由於其不同於大眾傳播媒體的科技特質,使得它具備了形成公共領域的良好條件。
(三)阻礙網路論壇實踐公共領域的因素
當網路論壇聲稱其可以帶來更直接的參與,促進多元化意見的交流時,所面臨到最關鍵的問題,便是近用的限制。有人擔心網路論壇的近用仍舊有其經濟與知識的門檻限制,亦即假如大眾無法像讀報、看電視、聽收音機一般方便的使用網路論壇的話,那麼網路論壇終究只能為少數特定社群服務,如此一來便失去網路做為公眾參與的本錢,也就遑論其如何為公共領域產生貢獻。換句話說,沒有充分的接近使用能力與機會,就沒有產生多元論辯對話的空間;沒有多元論辯對話的空間,就沒有公共領域精神實現的可能。不過這種現象在已開發國家中較不成問題,電腦普及率幾乎達六成以上,上網比率也高達四成以上,而這些比率仍持續上升當中。即便許多使用者不參與網路論壇,但近用網路論壇的機會始終存在,有必要時,仍可隨時參與。
此外,網路論壇的理想是希望不同的立場與價值觀的人都能充分表達意見。但有人認為這種理想有可能因參與者的習性而無法達成,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選擇自己想看的議題進行參與,當然對其中的討論並不會有太激烈的意見,如此一來將使得網路論壇所蘊含的自主討論功能失去意義(黃啟龍,1991)。然而這種看法比較容易出現在弱勢社群的網站中,由於參與者有一定程度的涉入感,可能造成參與者僅止於觀看而不參與討論;或是由於對弱勢社群的認知差異,而形成意見同質性過高的情形。如此一來弱勢社群的論壇便會缺乏不同立場價值觀的挑戰,以致於被侷限在某個框架中。
可是如果觀察普受一般大眾關切的時政論壇,通常可以發現不同立場的參與者展開激烈的辯論,這時該擔心的並不是代表各種立場的言論夠不夠,而是參與者容易情緒失控的問題,加上匿名的關係,在舉證及查證方面又不如新聞報導或學術研究嚴謹,各種論述有時難以說服別人,造成各說各話的現象。也就是說網路論壇的言論真實性與立場代表性容易引人懷疑,一個人可能在網路世界中具有多種的身份,擁有多種的發言權力,因此在網路發言時,其立場與意向不見得會如同現實世界一般的真確。如此一來,網路世界中的各種對話,甚至會讓人懷疑是否為有心人所虛構?或是一人在演獨腳戲的結果?不過這些問題對於長期浸淫在網路論壇的人來說,經驗與見識有時可以彌補這項缺失。
由此觀之,以上這些障礙可能使網路論壇的傳播效果備受質疑。但還不至於抵銷網路論壇實踐公共領域的機會。網路的出現不可否認的將有助於人們更容易獲得資訊;豐富知識與經驗,而且網路的雙向傳播特性將促進人們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與多元議題的理解。雖然網路世界並非想像中的客觀、平等、中立,主流的網站仍舊充斥著既定的意識型態,但網路論壇讓各種立場的人都能平等參與,塑造出網路多元、異質、可自由發聲的公共領域特質。如同Miller(l996)所說:「網路科技是分散型態的,權力將被去中心化,草根的激進主義者都能獲得分散出來的力量,並賦予社會制衡中心化的力量。….增加公眾知識只是網路擴展民主的第一步,下一步則是要實行廣闊的公共議題討論。這足以保證網路空間可以開放討論與檢視所有意見。」(Miller,1996:212)
不過話說回來,Roszak(1986)所擔心的:「網路將使一些國家機器或是其他的利益團體利用網路作為仲介,來掌握人們獲得資訊的管道與內容,這又會出現政治或資訊集中化的現象」並非沒有可能,而且在專制體制的國家出現的機率頗高,所以網路能否傳播多樣化訊息,有部分取決於政經勢力是否介入。也就是說,在探究網路上的論述實踐時,必須要把政經勢力的介入與否作為一個重要的考量,一旦政經勢力介入傳播過程,多元論述的理想很可能使會化成烏有。這個問題留待我們在探討大陸網路論壇時,再作進一步探討。
(四)研究範圍與取材
以上論述,主要針對民主社會環境,探討網路論壇發展公共領域的情況,但如果以中國大陸的特殊環境來看,能否適用?在大陸資訊仍不夠透明的情況下,該如何探討中國大陸的公共領域?
馬克斯主義者認為媒體系統其實只是屬於資本家所壟斷的,一般民眾根本無法自由使用大眾傳播媒體,因此媒體所形成的公共領域,其實是由資本家所擺佈,並不是出自於所有人民的共同自由意志。因此需藉由集體控制,才能避免媒體落人少數的資本家手中。但是集體控制之下的媒體內容大部分是由國家所安排的,因此在避免落人資本家的手中之後,似乎還是會落入國家機器的掌控之中。這種經由國家力量所安排的意見市場,由於不是出自於閱聽大眾的自由意志,自然無法受到閱聽大眾的支援。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大陸的新聞傳播發展的過程,先後經歷過「社會公器」、「輿論之母」、「耳目喉舌」等諸多社會角色和功能定位,特點是嚴格的意識形態的制約;行業相對壟斷;傳播主要為單向,受眾選擇性差;限制非國有資本注資;經營低級單一,基本上只有發行收入和廣告收入,虧損或不足由政府或主管部門補貼;地域分割、各自為戰;重復建設,資源配置極不合理。因此,在沒有市場的刺激下,表現出來的就是「千報一面(聲)」、「輿論一律」。表面上好像都不排斥公共領域功能的發揮,但實踐起來顯然大部分效果都在政府的控制之下。
不過許多大陸民眾認為: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新聞媒體上的「意見環境」日漸寬鬆,在市場和觀念的雙重鼓勵下,各種傳媒結合自身特點嘗試反映民意和社會多元聲音。報紙的小言論、讀者來信、專題討論,廣播的熱線傳呼,電視的談話節目各具特色、多姿多彩,也出現了像「南方周末」的「百姓茶坊」和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東方電視臺的「東方直播室」等都可視為營造了民間的公共空間(新一周,2001)。
但是,新一周(2001)接著也指出:「這種讚譽僅限於象徵意義。因為在任何一種傳統媒體,版面有限、時間有限、把關人的控制作用十分明顯。對於一個成熟、健康社會正常發展所需要的討論、交流空間的構建,傳統媒體常常表現得力不從心。如釣魚島事件和印尼排華事件發生時,在大陸的新聞媒體上看不到任何民間的輿論反映;又如對“文革”的歷史反思,即使在一九九六年“文革”發動三十年之際,報章上同樣見不到一篇有關文章。在市場經濟手段運作及媒體競爭加劇的今天,即使一些新聞傳媒的報道和言論不時有“出位元”現象發生,但保障機制會很快加以“校正”,保證在“主旋律”的宣傳中,沒有“雜音”」中共對待傳統媒體尚且如此,對於網際網路難道還會放手?
許多人認為網路時代的來臨或許可以打破中共官方對傳媒的管制與壟斷,的確,當網際網路剛在中國大陸萌芽時,其科技性、分散性及難以駕馭的特質容易使人產生樂觀的看法,但是隨著中共對網際網路展開有效封鎖措施,並訂定一系列法規管制,也開始有人因在網際網路傳播政府所不容之言論而遭逮捕之後,部份抱持這種看法的人不得不修正觀點。
在這種情況下,大陸的網路論壇是否還有空間發展公共領域?要得到答案最可能的辦法就是直接觀察論壇的管理措施及參與者所發表的內容。依據中文論壇每日精選網站(www.topforum.com)的統計,目前海內外中文網路論壇個數多達1274個(不包括台灣及海外民運人士所經營之論壇),為了縮小範圍,本文選擇比較能體現民主辯論精神的政論及時事方面的論壇,並進一步將大陸民眾可接觸到的時政類論壇區分六大類,再依據「中文論壇每日精選」網站的排名,於各類中選出最前的網站為代表,計有:
1. 官方媒體:人民日報的「強國論壇」
2. 教育單位:北京大學的「北大論壇」
3. 商業網站:凱迪網路公司的「貓言無忌」
4. 海外華人:世界論壇的「世界軍事論壇」,
5. 台灣網站:「海峽網」、「海峽對岸」
6. 民運人士:「海納百川」
其中由於「中文論壇每日精選」網站的排名不包括台灣及海外民運人士所經營之論壇,因此另選擇「海納百川」及「海峽網」以資對照。此六個網路論壇簡介如下:
l 強國論壇 www.qglt.com
「強國論壇BBS」是中國大陸傳統媒體創辦的第一個電子時政論壇,前身為一九九九年五月九日,即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轟炸後次日開設的「強烈抗議北約暴行BBS論壇」,六月十九日改為現名。每天上午十時到晚上十時開壇,每隔兩個小時換一個版主。有網友評該論壇為:「網路第一官方中文論壇,像是武警林立看著你罵人的足球場。一出大事強國論壇就伺服器故障是網友百試不爽的經驗了。」
l 北大論壇 edu.beida-online.com/yypl/
附屬於北京大學「燕園評論」網站,號稱「以“關心天下大勢,關注國計民生”為主旨,力圖為各界朋友提供一個平等、理性、寬容的討論園地和友好的交流空間」。其自由開放風氣頗獲大陸網友稱讚,是大陸校園論壇中,最普遍被其他網站連結者。
l 貓言無忌 club.cat898.com
成立於二○○○年六月,成立宗旨為「反映思想動態,開展文化批評。自由思想的發揮需要一個寬鬆、理性的環境。這個環境需要上上下下前後左右的朋友們來營造」、「旨在發佈有一定理論見地和獨到觀察視角的時事熱點評論,為關心天下大事者提供思想交流園地。她將為您提供一個居高臨下的瞭望台。」常有網友將此論壇的文章轉貼到北大論壇。
l 世界軍事論壇 www.wforum.com/wmf/
係北京東方之曉科技發展公司在美國設置的論壇,利用該公司發展的正簡字體轉換軟體提供服務,參與者不必擔心使用的是台灣的GIG5碼還是大陸的國標碼,都會被自動轉成兩種碼貼在相應的正簡字體版上,頗受海外華人歡迎。該論壇以談論台海軍事及統獨問題著稱。但可能因為公司設在北京,立場較偏向中共。
l 海峽網 taiwan-strait.net
台灣的網路論壇均未被列入「中文論壇每日精選網站」,但「海峽網」以兩岸交流為號召,雖已多次被大陸列為黑名單封鎖(今年四月底、七月初、九月底),不過仍有大部分大陸民眾利用「代理伺服器」連上此論壇。此論壇由李敖的追隨者創設,伺服主機設於美國,立場較偏向一國兩制及統一,由於參與者有一半以上來自大陸,估計是台灣網路論壇中最多大陸民眾參與的論壇之一,因此將之列入觀察清單。本論壇亦提供正簡字體互換的功能,但如使用台灣的BIG5碼,則需進入正體字版;使用大陸的國標碼則進入簡體字版,貼上的帖子會自動以正簡字體出現在兩種版本上。
l 海峽對岸 www.eheart.tv
此論壇風格頗類似「海峽網」,也能即時正簡字體互換,但立場中立,版面設計活潑,提供虛擬政黨、虛擬法院、票選最佳辯士等活動,等雖然成立才剛滿一年,所吸引的大陸網民不下於「海峽網」。是本觀察名單中,唯一主機設於台灣之論壇。近來也受到中共「關注」,開始被列入封鎖之列。
l 海納百川 www.hjclub.com
由海外民運人士開辦,宗旨在於「和大家一起來共同學習傾聽和溝通的技巧,培養寬容和妥協的精神」。主張「我們不崇拜任何圖騰,不管這個圖騰是黨,還是祖國、民族,或者人民。人的生命、權利、尊嚴和對自由幸福的追求至高無上,這一原則構成我們對世界和人生的一切看法的出發點;我們反對任何執政黨或者政府以國家的名義蔑視和踐踏公民的尊嚴和權利,也反對一個國家的大多數人以人民的名義蔑視和踐踏少數人的尊嚴和權利」。呼籲「所有不同的利益團體和政治派別,在堅定不移地爭取自己的權益、推行自己的理念的同時,學習傾聽、溝通、寬容和妥協。」
以上這七個論壇中除「海峽網」及「海峽對岸」論壇以外,都採取按照首帖(或稱「開欄」,即最先提出議題者)的先後時間排序,跟帖(即回應首帖的議題,展開討論者)則不管時間先後,一概列于該首帖之後,標題則內縮或以文件夾圖示以示區別,好處是容易了解最新議題,缺點是議題被後來的首帖推移到下一頁後,不但該議題不再獲得注意,連後續回應的文章也容易被忽略。因此跟帖很少超過十個以上。為了彌補這項缺失,這幾個論壇都設有「精華區」,專門收錄精彩或思慮特出的文章。
「海峽網」及「海峽對岸」論壇的設計則頗為獨特,係以整個議題為單位,議題如果已經被後來的首帖推擠到螢幕底邊,或另一頁,只要有人跟帖,整個議題馬上會被調回最前面,好處是最吸引人回應的議題可以一直保持在前頭,議題容易延續,有些議題甚至經過一年半載仍不時被翻出來討論。另一個好處是看過或回應過的議題,可以知道最近有沒有人跟帖。因此在這兩個論壇常可以看到某些議題獲得多達好幾個分頁的跟帖,充分達到討論的目的。
另外,強國論壇有所謂「嘉賓訪談」時間,不定期針對政策、經濟、外交等話題,邀請專家主持,與網友展開即席對話,訪談期間不鼓勵其他議題的切入。由於有《人民日報》這一特定的官方背景,人氣頗佳。該壇另一個特點是「鎖定議題」,會針對時事提出相關議題,建議網友提供意見。
圖一:強國論壇網頁
圖二:北大論壇網頁
圖三:貓言無忌網頁
圖四:世界軍事論壇網頁
圖五: 海峽網網頁
圖六:海峽對岸網頁
圖七:海納百川網頁
三、大陸網路論壇對實踐公共領域之限制
(一) 數位化鴻溝
二○○二年七月廿二日,「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CNNIC)發佈第十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網民已達四千五百八十萬,較一月間所發布的三千三百七十萬人增加一千二百一十萬,短短半年間增加百分之四十,和去年同期比增加百分之七十三,成長速度驚人。但用戶只佔總人口之三點六,且明顯集中於沿海地區的大城市,對於平均年收入三百元,而上網需交費一百二十元的農民來說,網際網路還是遙遠的夢想(農林漁牧僅佔使用人口百分之一)。顯示中國大陸發達地區更加相對發達,落後地區更加相對落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數位化鴻溝還會延續。分析該中心公布的資料,十八歲至三十歲占百分之五十四,工資人均收入在二千元以下的約占百分之七十四,綜合上網者行業分佈來看,上網族群以年輕、受過良好教育、收入相對較高、公司職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為主。
沒有上過網的人群不上網的原因主要爲「不懂電腦/網路,不具備上網所需的技能」(百分之四十一);其次是「沒有上網設備(電腦、數據機、網卡等)」(百分之廿四);再次是「沒時間上網」(百分之二十),顯示短期內要普及使用網路,仍相當困難。
以上這些問題說明大陸數位化鴻溝的程度,有位大陸網友對此有生動的描述:「先烈們在開風氣之先的BBS上熱切地交流著。他們相信,『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互聯網上人人平等,誰都有說話的權利。然而事實上,這世界上從來以後也不會有一種絕對的平等。這不是說誰剝奪了『小狗』發言的權利。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上網,也並不是所有上網的人都願意和他們一樣討論。兩千多萬網民(註:現已超過四千五百萬),絕大多數集中在城市中經濟條件較好的群落中。其中,學生又占了絕對的比例。思想這種東西往往與鬍子成正比,而令人難過的是,鬍子長的人卻大部分沒有上網!」
大陸上的數位化鴻溝看來一時難以消弭,也意味著大眾的網路近用情況不佳,網路論壇的影響力仍侷限於社會中的小眾,不過這些小眾大部分由技術人員、知識份子、青年學生等社會精英組成,反而頗類十八世紀中產階級主導公共領域的情形,且網路人口增加速度極快,各年齡、性別、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小,前景仍可預期。
(二)法令規範言論範圍
從一九九四年到現在,中國大陸的網際網路規章制度變得越來越包羅萬象,從努力規範網際網路商務到對新網站和聊天室的限制,隨著該法規體系不斷發展,中國政府甚至還將監控網際網路的主要責任從公安部轉移到網路服務商。這些法規規定了「不准說」的言論範圍,並授予政府很大的解釋權,違者可處拘捕到死刑不等的懲罰。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由公安部簽發的〈電腦資訊網路及互聯網安全、保護和管理條例〉中第五條規定:
「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可利用互聯網產生、複製、搜尋或發送下列種類的資訊:
1. 煽動抗拒或違反憲法、法律或對行政條例的執行;
2. 煽動顛覆政府或社會主義制度;
3. 煽動分裂祖國,損害國家統一;
4. 煽動民族間的仇恨和歧視或破壞民族團結;
5. 歪曲事實或造假、傳播謠言、破壞社會秩序;
6. 宣揚封建迷信、帶有性暗示的材料、賭博、暴力和謀殺;
7. 參與恐怖行動或煽動他人從事犯罪活動;公開侮辱他人或歪曲事實譭謗他人;
8. 損害國家機關的聲譽;
違反憲法、法律和行政條例的其他行為。」
該條例的第八條還規範:
「從事互聯網商務的單位及個人必須接受公安部門的安全管理、檢查和指導。這包括向公安部門提供資訊、材料和數位文件,並協助公安部門發現和妥善處理與電腦資訊網路有關的違法犯罪活動。」
外國投資者如AOL(全美在線)等將面對的主要兩套法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和〈互聯網資訊服務管理辦法〉,二者均由國務院頒發並從二○○○年九月廿五日生效。
〈電信條例〉第廿五條說:
「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可利用電信網路產生、複製、出版或散發含有以下內容的資訊:
1. 反對憲法所確立的基本原則的材料;
2. 危害國家安全、泄漏國家機密、顛覆政權或破壞國家穩定的材料;
3. 損害國家繁榮和國家利益的材料;
4. 激起民族仇恨、種族歧視或破壞民族團結的材料;
5. 破壞國家宗教政策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材料;
6. 散佈謠言、擾亂社會秩序或破壞社會穩定的材料;
7. 傳播淫穢、色情、賭博、暴力、謀殺、恐怖或鼓動犯罪的材料;
8. 誹謗或中傷他人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材料;
9. 含有法律或行政法規所禁止的其他內容的材料。」
同時〈互聯網資訊服務管理辦法〉使服務商對其所提供的內容負有責任。此辦法的第十四條至第十六條特別用以控制言論自由。第十四條說服務商必須記錄其用戶上網活動、賬號、所訪問的網址以及上網所用的電話號碼,並將此資訊保存六十天。第十五條重復上面不得在互聯網上產生的八大類資訊。第十六條接著說如果一旦發現這樣的資訊,應「立即中斷通信、保存相關記錄並將情況報告給相應國家機關」 。
資訊商必須面對的其他法規包括〈互聯網電腦資訊系統國家機密保護條例〉。該條例由國家保密局於二○○○年一月廿五日頒發,該條例第八條規定:
「對互聯網上機密資訊的管理應建立在'誰將資訊上網誰負責'的原則上。提供給網站的資訊或網站刊載的資訊必須經過安全檢查及審批。檢查和審批須由相關部門作出。有關單位應按照國家保密法規建立和健全檢查和審批上網資訊的領導責任制。提供資訊的單位應按一定工作程式建立一個資訊檢查和審批的安全系統。」
該條例第十條說:
「建立電子公告板、聊天室或網路新聞組的單位和個人須由相關機構驗證審批,以明確與保密相關的責任與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在電子公告板、聊天室或網路新聞組上發佈、討論或發送涉及國家機密的資訊。
對公眾開放的電子公告板、聊天室或網路新聞組,其版主或上級有關單位應嚴格執行保密職責,建立一個全面的管理系統,並加強監督和檢查。如發現機密資訊,應迅速採取措施並及時向地方保密機構作出彙報。」
條例要求互聯網供應商(IAP) 「將保密培訓作為互聯網技術培訓的重要一環。國家幹線和互聯網供應商之間以及互聯網供應商和用戶之間簽署的協定和規則應明確規定須遵守國家保密法以及不得泄漏國家機密」。
第十五條規定:
「國家幹線的主管、互聯網供應商和用戶應接受負責保密部門進行的監督和檢查並予以協助。他們應協助上述部門對在互聯網上泄露國家機密的違法行為進行調查。在負責保密部門的要求下,他們還應刪除互聯網上涉及國家機密的資訊。」
觸犯上述法規可導致嚴厲的懲罰。資訊或服務供應商可能面臨罰款或關閉,但如普通用戶上載政府不喜歡的材料則可能面臨死刑。二○○○年十二月,〈人大常委會關於保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規定:
「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犯有下述行為者將按刑事法的相關規定追究其刑事責任:
1. 通過互聯網造謠或誹謗、公佈或散發有害資訊,意在鼓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或煽動國家分裂、破壞國家統一;
2. 通過互聯網竊取或透露國家機密、資訊或軍事機密;
3. 通過互聯網鼓動種族仇恨和種族歧視、損害民族團結;
組織邪教並通過互聯網聯繫邪教成員以破壞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貫徹執行。」
二○○○年一月,最高人民法院設立了最終的懲罰:
「通過互聯網向境外單位、機構和個人非法提供國家機密或情報,後果嚴重者將按刑法法規進行處罰;盜竊、調查或購買國家機密和情報並將所搜集機密和情報提供給境外單位,情節特別嚴重者,將被處以10年或更長的定期關押或終身監禁,同時其財產可予以充公。嚴重觸犯法律以及對國家和人民造成特別嚴重傷害者,可處以死刑,其財產予以充公」。
二○○二年八月一日由新聞出版總署和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規定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提供者將自己創作或他人創作的作品經過選擇和編輯加工,登載在互聯網上或者通過互聯網發送到用戶端,供公眾瀏覽、閱讀、使用或者下載的在線傳播行為,都應先往有關行政部門報批通過,未經批準,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開展互聯網出版活動,另外還規定經報批通過的互聯網出版者不得載有以下內容︰
1.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的;
2.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
3.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或者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
4.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或者侵害民族風俗、習慣的;
5.宣揚邪教、迷信的;
6.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
7.宣揚淫穢、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
9.危害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
10.有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三) 網路封鎖
網際網路最讓中共當局頭痛的,便是許多批評時政的文章在網上傳播,由於網路已是開放給民眾使用之普及性服務,不但有成千上萬的網站提供資訊,網民還彼此透過電子郵遞、聊天室,ICQ交換訊息,無法有效以對待傳統大眾傳播工具那種方式來進行管制,即使在大陸境內可以透過嚴格的法規來監控,但國外無數敏感資訊還是透過跨國際的網際網路源源而來。鑑於此,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安部、信息工業部、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國家保密局、國家新聞出版署以及國家版權局等政府機構參與了對網際網路的監控,投下不少財力與人力進行封鎖網路之研究,因而形成上網者與監督人之間的拉鋸戰,主要戰況如下:
n 防火牆
一九九七年開始,中共動用大批資源,開始運用防火牆的概念,針對IP位址進行封鎖,使網民無法連上敏感網站,不過網民藉著代理伺務器(proxy) 照樣可以獲得所需資訊,中共第一階段的封鎖於焉失效,於是開始連代理伺服器也加以封鎖。另外利用搜尋引擎尋取網路資料時,亦可找到被儲存在搜尋引擎上的資料,因此封鎖行動又必須進一步擴及搜尋引擎,為達此目的,必須投入更多的人力與物力。不過,從去年底開始,不少大陸網民反應Proxy越來越難連結,推測中共在這方面技術已經有所突破。
依據「國際人權與民主發展中心」於去年APEC在上海舉行會議前夕,公開加拿大北電網路與中共合作發展「金色盾牌」的高級網路監視系統(Golden Shield簡稱「金盾」,與大陸正在發展的「金稅」(稅務)、「金關」(海關)、「金卡」(金融)合稱四金)。雖然北電網路公司表示,他們並沒有參與任何中共鎮壓人權的行為,亦否認參與「金色盾牌」計劃,但這篇報告恐非空穴來風,中共為了加強網路封鎖,短期內不會輕易鬆手。
除了「金盾」計畫外,最近媒體披露大陸各地公安部門各自發展幾項網路封鎖軟體,例如中新社二○○一年四月十九日消息:廈門市使用一種專用於截堵網際網路上反動、邪教、色情和暴力等有關資訊的軟體--「網路警察110」。此軟體經公安部認定,分為網路版(校園版)、企業版(企事業單位和網吧)和家庭版(個人單機版)三個版本,專門針對公共上網場所如網吧、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網路教室及在家上網的學生。它由功能強大的伺服器(設在北京)廿四小時按照敏感網站如「法輪功」及其他非法網站的關鍵字,搜索有關網頁、網站資訊,經公安部專業部門人工鑒別其內容性質,並將網址手動填加到資料庫。凡安裝「網路警察110」的電腦(單機)或區域網路一經連接到網際網路,即與主伺服器的資料庫互通,凡已被鑒別「有毒」的網址即不能訪問。對於新發佈的網站、網頁,該軟體最遲五小時即能有效搜索並防止該類資訊。另外,重慶市公安局最近則在全市網路咖啡店安裝一種叫作「網吧安全管理系統」的軟體,由警方和當地一家軟體公司聯合開發製作,能阻斷網咖顧客連接「有害」資訊和網站。西安市公安局科技處則在全市八百多家網咖中設置名為「網路警察」的管理軟體,可以阻止網民瀏覽被禁止的網頁或網址,並且可在公安局總控制室隨時連線至任一部網咖的電腦,截取使用中的訊息。
那麼,中共都封鎖什麼網站呢,除了做做樣子封了一些色情網站外,主要是民運、法輪功及一些國際性新聞網站,動態網今年七月公佈了中共的十大禁網:
www.renminbao.com(人民報)
www.dajiyuan.com(大紀元)
www.bignews.org (大參考)
www.creaders.net(萬維讀者)
www.rfa.org(自由亞洲電臺)
www.internetfreedom.org(網路自由聯盟)
www.voanews.com(美國之音)
www.minghui.org(明慧網),
www.kanzhongguo.com(看中國)
www.peacehall.com(博訊)
另外,依據哈佛法學院的學生本.艾德曼的研究(大參考,2002/9/12),被大陸封鎖的網站還有一部份是人權網站,例如國際大赦組織的網站,人權觀察的網站。此外有好些國家政府機構的網站也被封鎖了,像美國、英國、日本、臺灣、澳大利亞的政府網站。此外,還有許多高等學府的網站也被封了。其中包括知名的大學,如哥倫比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這些名望很大的學校的網站爲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大量的研究資料,獎學金的申請等。但中國網民卻看不到。
從這些被封網站可推論出,中共封網的規則是,只要發現網站中有一項內容「有問題」,就把整個網站封掉。如果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學生團體在學校的網站上放上有關中國民主和中國人權的內容,中共的網路監控人員發現了,通常只能把整個網站封鎖掉,也不管這樣會把其他不相干的內容也封鎖。又例如海峽網被封,不少網友認為是因為裡面有許多討論法輪功的文章,因此儘管該網站屬性還算合乎中共胃口,但還是被封鎖了。
然而,這個規則似乎開始有些改變,最引人注意的是,今年九月間大陸對知名的搜尋引擎網站Google實施封鎖,據網友們推測是因為透過該網站的庫存資料,可以搜尋到許多被大陸封鎖的網頁資料。由於使用Google搜尋網頁的用戶極多,該封鎖行動不但引起大陸民眾的抗議,也引起國際間的注意,因此封鎖不到兩個星期就解禁了,然而用戶發現這次中共採用了使用更複雜、更具擴張性的新技術,來阻絕不斷成長的上網人口觀看「不符合領導階層心目中理想」的網頁內容。新的技術要比過去動輒將整個網站鎖住的笨拙手法更爲先進,具備機動性與靈活度。許多網民抱怨,他們可以進到網站中,但卻無法瀏覽許多政論性或敏感的網頁,顯示網站遭到選擇性的封鎖。也有人被直接導入大陸本地的搜尋引擎,即使進入外國媒體網站,但要利用諸如領導人姓名等敏感字詞搜尋文章時,只會看到一片空白,管制的靈活性大幅提高。
n 劫持網站
針對大陸的防火牆封網行動,許多突破封鎖的技術應運而生,例如自由網與動態網採取不固定的IP位址,使中共防不勝防,推出以來,頗受網友喜愛,然而這項優勢似乎開始面臨挑戰。
Goole網站被封鎖期間,不少網民發現只要試圖進入該網站,都會被引導到大陸境內一些不太知名的搜尋網站如「天網搜索」(bingle.pku.edu.cn)、「新時代資訊網」(www.cj888.com)或「百度」網(baidu.com) ,這種隨意改變網址指向的做法,是典型的劫持商業IP位址的駭客行爲。
接著,香港多家媒體9月28日報導,在大陸頗受歡迎的門戶網站新浪網出現被轉接到法輪功網站或者是不能正常流覽的情況,即「新浪蓋網」事件,網民對此議論紛紛。同時,大參考、BBC、美國之音、RFA、大紀元、等網址也都被改變指向法輪功網址,許多網友推測這是中共故意栽贓法輪功的惡意手法,因為指向法輪功網站並不能瀏覽,法輪功沒有必要如此犯眾怒。
而在9月30日最新一期的亞洲時代雜誌文章,提到解放軍將採取超限戰新思維,「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智取臺灣,甚至先癱瘓美國軍方指揮系統。文章一開始描述說:「時間回到一九九九年,美國運輸部的網路管理人員某一天發現,他們的網站伺服器遭到訪問者的攻擊。原本美國官方誤以爲攻擊來自馬里蘭的法輪功團體。事實上,法輪功自己的網站也遭到攻擊並被嫁禍。經過連串的追蹤,攻擊來源是北京東長安街十四號-中國公安部的所在地。」
動態網公司發言人董彬及自由網的網路技術專家鄭祥經分析後均認為上述現象說明中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IP位址劫持行動,上述新浪網只是被劫持網站之一。
他們指出,很多中共當局最想禁止的網站功能變數名稱都被指向(或解析到)了同一個IP地址,而這個IP地址(64.33.88.161)已經在國家級的閘道上(GATEWAY,即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的入口)被封鎖。這樣做的結果是,試圖進入這些禁網的中國網民都會被引入到這個IP地址,但無法訪問到被禁的64.33.88.161網頁。這樣作的目的是破壞海外的突破網路封鎖技術,這會使突破網絡封鎖造成更大的困難。
通常一個被封的網站過一段時間會想辦法換一個IP地址,以期繞過中國的網路防火牆。現在中國把功能變數名稱解析伺服器上所有的這些功能變數名稱指向同一個IP,只要封住這個IP,所有這些網站都被封住了。這些網站在海外換IP,對中國也不受影響,也繞不過中國的防火牆。
對駭客來說,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一般辦不到。但是對中共來說就很容易,只要一個決定,然後可通過一個中央系統來實施。因為這樣大面積地劫持功能變數名稱只有兩種辦法:一是在大陸的網路防火牆(FIREWALL)即總的閘道(GATEWAY)上攔截;二是在全國各地爲數衆多的ISP、DNS伺服器(電腦)上進行功能變數名稱篡改。這兩條,黑客都不太可能做到,即使能作一次,也不可能多次或持續大面積的做而不被發現。
n 整頓網路咖啡店
由於大陸電腦普及率尚低,網路咖啡店(大陸簡稱網吧)極為盛行,為無能力購買電腦的網民提供便利的設施,據統計,網路資訊有百分之十五至二十是藉由網咖傳播,網民大多用來查尋資料、閱讀新聞、收送電子郵件、上電子論壇、聊天、交友、玩電子遊戲,甚至看色情網站或賭博,由於成份複雜,官方想盡辦法加以整頓。
二○○一年四月三日,中共信息產業部、公安部、文化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頒佈實施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辦法」。規定有權從事「開辦、經營、使用」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的必須是法人企業,個體工商戶、個人等非法人單位不得從事。
企業必須取得「批准文件」、「經營許可證」、「企業登記註冊證書」才能經營,且上網服務營業場所不得「承包」經營,即不得轉讓、出租。
另外還規定未記錄上網資訊、未按規定保存備份、未落實網路資訊安全管理制度、未履行安全管理責任、未採取安全技術措施的,將由公安機關負責處罰。
據新華社在二○○一年八月間於大陸八個主要城市所作的採訪,發現未成年人在法定時間外進出網咖的情形極為普遍,各地方政府基於利益關係多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上述管理辦法形同虛設。另據瞭解,目前在網咖很少備份上網的資訊,因為若網民知道了,便不敢在網咖使用電子郵件、OICQ、電子商務了。因此,這一規定是否可行,是否侵犯了上網網民的隱私權值得商榷。
實際上,此辦法沒有對「含有色情、賭博、暴力、愚昧迷信等不健康內容電腦遊戲」作出明確限定,可能導致文化部門權力的泛濫,在管理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
今年五月中共高層下令展開為期三個月的網際網路「有害」資訊「專項清理整治」工作、六月四日突擊搜查十大綜合新聞網站並勒令停業整頓,六月十六日北京藍極速網吧在發生大火,燒死廿四人後,北京市當局立刻藉口封掉所有網吧,不少省份亦隨即跟進,因而引起民眾批評管理部門的官僚作風,有的進而指責當局以此為藉口鉗制言論,並大膽推測與即將召開的「十六大」有關。
n 設置網路警察
據中新網二○○一年三月廿九日消息,湖北武漢市最早於一九九八年二月成立專門打擊網際網路犯罪的警察部隊,全名為「國際互聯網安全監察專業警察」,並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獲得刑事辦案權,專門打擊三大類網路犯罪行為,一為技術性破壞,如駭客、病毒破壞;二為網路刑事犯罪,如詐欺、貪汙、竊取機密;三為「網路上傳播、複製有害資訊」,例如色情、反政府言論等。根據中共「公安部」統計,大陸上約有二十多省、市、自治區建制網路警察,總數近千人。
網路警察的主要工作,就是對網路進行監控。他們不停地在各個網站和網站上的各個節點(特別是各網站的論壇網頁)進行搜索,針對上述種種犯罪現象,職責主要劃分為:負責監看電子信箱,防止辱罵和恫嚇;負責調查兒童色情,包括畫面和文字;負責電腦追蹤恐怖活動,尋找闖入和破壞電腦者;負責調查經濟欺詐和犯罪。另外網路警察還負責取締非法網咖,有些還在網咖中設置前述管理軟體。
一旦發現「違法」內容,網路警察便採取相應措施。首先區分網站所在國別。對於大陸境內網站,通常用電子郵遞警告網站,讓網站查明是自己發佈的消息還是被人利用;如果警告沒發生作用,則通過警察系統通知網站所在地公安部門對發佈人進行處理或直接用技術手段封鎖該網站主機。對於外國網站,由於不可能對其主機進行封閉,因此一般是對其通道進行封鎖,阻擋指向該網站的信號。對國外網站進行封鎖,雖然大陸的網民看不到了,但國外的網民仍然可以看到,大陸網民如果懂得訣竅,也同樣可以看到,效果有限。
大陸網站上各種論壇的帖子,向來是網警關注的重點,對於一些熱門論壇上的熱門帖子,更是實行廿四小時不間斷控制。一旦發現哪個帖子有問題,而版主又未能及時刪除,他們便會直接進入網站進行刪除,並對版主提出警告。
不過隨著網民的快速增加,網路警察顯然人手嚴重不足,例如二○○一年廣東省公安廳電腦安全監察辦公室只有十四名警員,全省加起來不超過五十人,由於對手大都熟悉電腦科技,行蹤詭秘,網路警察的培養相形之下極為繁重。例如「電腦駭客」中有些還只是高中生,他們出於炫耀心理上網作惡,甚至不明白法律,網路警察不但因此增加了明察暗訪的任務,還要對網民宣導防範電腦犯罪的常識。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技發展神速,網路警察疲於奔命,很多情況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除此之外,目前大陸針對網路違法犯罪的處罰條款,散見於「刑法」、「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腦資訊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系統化不足,執行上也困難重重,亦增加網路警察的困擾甚或濫權的問題。
(四)「輿論導向」的干預
乍看「輿論導向」四個字,會讓人以為是以民意為依歸,跟隨輿論的方向前進的意思,但是在中共的闡釋裡,全然不同。去年八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蔡名照(2001)在人民日報發表談話指出:「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中央和地方許多新聞網站穩步發展,成效明顯。這些新聞網站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配合大局,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規模、有聲勢、全方位的網上新聞宣傳,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積極引導網上輿論,對內以正確輿論引導人,對外表現了中國的良好形象,取得了顯著成績,積累了豐富經驗」。其中的「積極引導網上輿論」特別引人注目,為什麼網上輿論需要引導?
同年九月,江澤民視察人民日報時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從和服務於全黨全國工作大局。這是我們的新聞輿論工作要牢牢把握、嚴格遵循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指導思想。」並指出:「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要把新聞輿論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於馬克思主義、忠於黨、忠於人民的人手裏;新聞輿論單位一定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黨的新聞事業與黨休戚與共,是黨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說,輿論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系的工作。」
從上述談話可以看出中國的傳播事業作為「黨的喉舌」,不僅發出黨的聲音,還要控制別人的聲音。不是黨的聲音也必須是黨願意聽的聲音,才算是「唱響主旋律」了。中共把控制輿論的方針叫做「把握輿論導向」;「把握輿論導向」的執行機關是中共中央宣傳部。所謂「把握輿論導向」就是鼓勵和放縱某些輿論,反對和壓制某些輿論。根據毛澤東留傳下來的分類學,將所有的輿論分為兩類,不是香花就是毒草。是毒草,必須鋤掉;社會主義輿論陣地就成了香花滿園。現在大眾傳播媒體進入網路時代,「把握輿論導向」也跟著施行到網路上來了,和網路論壇有關的做法是「在新華網開展的『我自豪,我是共產黨員』網上交流活動,人民網請范匡夫到『強國論壇』與網友交流,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並且依據江澤民二○○○年七月十一日在中央法制講座上所強調,對資訊網路要「運用法律手段」、「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於是「十一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頒佈了《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暫行規定》,信息產業部頒佈了《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蔡名照,2001)
此外強國論壇的主管蔣亞平在接受訪問時,另告訴我們還有一個做法:「作為人民日報網路版,設主題還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我們不隱諱這點,我們是中共中央機關報辦的網路媒體,我們應當堅定不移地反映自己的看法、意志。其實,包括西方的各大媒體,都有是這樣做的,無非方式、手法不一樣。如果大家留意這次西方媒體,如CNN、紐約時報在科索沃衝突中的報道,就更清楚。論壇設主題有兩個方面。一是設經濟、政治、體育、文藝、娛樂等等不同領域的論壇;二是在同一論壇裏根據不同時事開設不同主題。如我們的強國論壇,先是抗議美國霸權,繼而針對李登輝的『兩國論』,最近又是法輪功的『歪理邪說』。這樣做可能比較符合媒體規律、網路規律和討論問題的規律。」閔大洪(2000)
依據「沈默的螺旋」的傳播理論(大眾出於害怕被孤立的心理,不斷變化自己的觀點呼應社會某種觀念,贊成的呼聲不斷升高時,人們也會表達對此贊成的觀點,在贊成的呼聲下降時,會保持沈默,而沈默會使原有的觀點進一步失去民心,從而逐漸消失) ,中宣部在若干主流媒體網站建設強勢的輿論區,從而削弱非主流聲音,強國論壇的設置至少就有這樣的作用。
中文網站多維新聞社創辦人何頻指出:「中國主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