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 |
| 執行單位: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
| 研究人員:尹建中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
| 李英明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
| 張一蕃 輔英技術學院教授、校長 |
| 瞿海源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兼主任 |
| 羅曉南 私立世界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教授 |
| 謝瀛春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
| 謝清俊 中研院資訊所研究員(本計畫召集人) |
本報告內容純係作者個人之觀點, 不應引伸為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之意見 |
| 摘要 |
| 計畫提要(Executive Summary) |
| 壹、計畫簡介 |
| 貳、各組提要 |
| 參、綜合建議 |
| 第一章 基本界說與研究架構 謝清俊 |
| 壹、緣起 |
| 貳、研究之目標和執行的前題 |
| 參、研究結構 |
| 肆、背景資料(資訊經濟概說) |
| 第二章 資訊、資訊科技及其應用 謝清俊 |
| 壹、資訊與數位媒介 |
| 貳、資訊科技的應用 |
| 參、資訊科技對社會影響的一些觀察 |
| 肆、國內資訊科技應用的一些檢討與建言 |
| 伍、結語 |
| 第三章 資訊科技與人的處境 李英明、羅曉南 |
| 壹、資訊科技對國家、經濟和企業的影響 |
| 貳、資訊科技對人的生活型態的影響 |
| 參、資訊科技對總體社會的影響 |
| 肆、資訊科技對人的理性能力的影響 |
| 伍、具體建議 |
| 附錄一、資訊科技與人的處境 |
| 附錄二、資訊社會的特性 |
| 附錄三、政治哲學之於資訊科技相關的問題與研究網領 |
| 第四章 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 張一蕃 |
| 壹、素養的意義 |
| 貳、資訊時代的社會特質 |
| 參、資訊時代的國民素養 |
| 肆、資訊時代教育的目標及其衝突點 |
| 伍、資訊科技對教育的衝擊 |
| 陸、資訊時代的教育 |
| 柒、資訊時代的教育政策 |
| 捌、結語 |
| 第五章 資訊時代的科學傳播 謝瀛春 |
| 壹、研究範疇 |
| 貳、問題陳述 |
| 參、理論文獻探討 |
| 肆、分析評述 |
| 伍、結語與建議 |
| 第六章 數位媒介對大眾傳播的革命性挑戰 謝瀛春 |
| 壹、楔子 |
| 貳、傳播媒介的性質 |
| 參、大眾傳播業的現況 |
| 肆、數位電子媒介帶來的衝擊 |
| 伍、結語與建議 |
| 第七章 資訊網路與臺灣社會─網路使用的社會意義 瞿海源 |
| 壹、前言 |
| 貳、網路使用者狀況分析 |
| 參、網路使用問題的進一步探討 |
| 肆、結論 |
| 伍、建議事項 |
| 第八章 資訊科技對文化與社會的影響 尹建中 |
| 壹、前言 |
| 貳、電視對國小學生的影響 |
| 參、電視對國中學生的影響 |
| 肆、家長、學生、電視節目 |
| 伍、電視對國中學生動機與行為之影響 |
| 陸、電視對文化發展與人格型塑之影響 |
| 柒、網際網路對人與社會的影響 |
| 捌、結語 |
| 參考文獻 |
| 編後語 |
| 誌謝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