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再造工程的意識型態
憲政法制組特約研究員 賽明成
關於建構一個效率、效能、社會公平及迅速理解並回應社會意見的官僚體系,於政府再造之全球性浪潮中隱然成型。但民進黨政府的再造工程,卻也不斷遭遇來自關乎台灣各政黨欲其權力極大化企圖與上層階級中企業財團及政治精英持續靠合的挑戰。上述現象,正不斷穿透政府追求三E之公共服務機構背後的意識形態領域。政府主張以「小而全與能」的政府態勢以作為政府改造方案的主軸核心,彰顯其欲引進企業管理的精神。易言之,民進黨政府關於私有化的策略,成為政府變革的方式之一。
民進黨政府行政組織調整方案最受外界矚目與寄望的應是其官僚組織的改革。在政府的國家藍圖中,清楚昭示革新的願景與主軸,以進行政府改造。一如價值文化再造--回應型政府;定位為競爭型政府;建構一效能政府;彈性政府及學習型政府。很大程度上,民進黨政府此次對行院組織變革架構的方案,似乎往上述方向前進。然而,關於此改造型政府圖像下的深層結構卻顯貧乏。當代西歐國家,於實行文官體制改造過程中,隱含之左與右派思想相互對話的辯證空間,正是台灣朝野各政黨於政治鬥爭中所缺乏的反思與行動能力。政府關於行政革新的組織調整方案,顯而易見朝向「小政府」的方向發展。然而,無論是「大有為政府」亦或「小而全與能政府」,其改造工程都需從二面向上理解:一是此二種型態政府,其政權統治的正當性來自社會上的同意。另一方面,則為政府關於社會階層中的勞工與弱勢團體之政治上的承諾。前者涉及國家與社會間權力結構的流動;後者觸及左、右二派關於福利國家不同程度的關懷。
吾人以為關於國家與社會間的關係,應該築基於社會中的群眾運動。畢竟一個富有活力的公民社會才能對政府與社會中的不同團體關於其對話作出貢獻。在後馬克思的觀點上,某種程度,不再視國家為統治階級的工具,並且以為國家應被視為一個不同的社會階層相互鬥爭與對話的場域。在這樣的前提下,民主在政黨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情境下,才能得到彰顯。這是從「行政國家」場域向「後官僚組織」(市場導向的政府)型態邁進時,所需要關切的爭辯:是否其轉化將導致合法性危機?易言之,政府關於行革新與組織再造最核心的議題,在於謹慎對待階級間之關係與趨向市場導向過程時,資本家與財團對政治的制約。當然若以「後官僚主義」而言,是以「去中心化」的論述以便解決關於傳統上的層級節制,卻又無能迅速反應社會上對國家的期許與公共問題的現象。此處隱含著舊官僚系統其組織之無能。在這種基礎上,「參與民主」此一概念對於國家與社會其相互對話的空間,提供藉由反省個人在所謂的自由民主體制中,是否真實地被政府「自由和平等」對待,而能將弱勢與勞工團體其聲音呈現在國家與社會彼此的權力對待架構中。
這個思維很大程度上顛覆了「政府再造」只是以瘦身官僚架構以便提昇文官系統的行政效率與效能的思考,取而代之的是設法建構一市民可參與政策制定的場域。這是將國家與社會間的關係置放在「誰統治國家」此一議題上。亦即透過「參與民主」此一行動,社會中勞工與弱勢團體有更多機會能試圖影響政府的決策行為。此處隱約涉及後現代社會較「參與民主」又更為積極的「公民介入」的行動。僅管「誰統治國家」成為關於社會與國家權力關係流動的重要議題,然而,更重要的在於國家自身所擁有的階級本質藉由資本主義發展邏輯此一結構中呈現出來。儘管政治菁英關於國家的控制,遭遇來自社會中被統治階級對政治資源分配的挑戰,但國家本身成為一「獨立」的仲裁著並且不斷向勞工階級顯示其自身自主性。這意味著公民社會無法凝聚成一獨立場域的憂慮,以致於形成國家此一唯一獨立的政治力量。當必須滿足關於資本家、勞工階級及群眾運動對於於其各自的經濟需求時,國家卻意圖只在表面為了自身政權的正當性保持其相對自主性,實質上,統治階級仍試圖控制社會以遂其政治與經濟上的目的。
另一方面,無論政府朝向「大有為」亦或「小而全與能」面向前進,對於左、右二派關於福利國家的型態均有一定的涉入。這涉及群眾運動與弱勢團體對社會財團與政治菁英做持續鬥爭的議題。亦即,國家代表社會中佔政治、經濟地位優勢階級的利益。雖然勞工階級在國家這一權力場域中獲得較以往更多的民主,然而卻依舊是一被統治階級。當涉及福利國家議題時,應理解福利國家並未帶給勞動團體關於自身的權力與利益,只不過是滿足其某種程度的經濟條件改善。這意味著在資本主義國家下的福利國家,因為政治菁英與財團資本家相對必然性的結合掌握了政府的政策方向,也支解福利國家可能改變資本主義發展下其社會的企圖。正是在此種理論論述中檢視民進黨政府關於未來行政院部會階層結構改變時,一些涉及組織變遷背後的思維,值得深刻反省。
民進黨政府關於「政府再造」的共識於行政院組織結構變革中,研議將原有之三十五個部會的行政院,以十五部、六會及二總署共計二十三個部會層級機構,與另置六個獨立機關。民進黨政府將改造重點置放在一架構上依政策統合、行政管理、業務及獨立機關四範疇,定位各部會的性質。某種程度,顯現政府整體性對舊官僚體制的改革企圖。關於民進黨政府「政府再造」方案背後意識形態與深層思維論述,仍顯政治權力運作的痕跡。以業務機關為例:原勞委會與部分青輔會單位合併,將勞工業務獨立設置勞動暨人力資餘部。吾人以為台灣社會中八百萬人口的勞工階級的確需要勞動部的設置。但民進黨政府此項設計與近日撤換台鹽董事長與工會自由化二議題相衝突。台灣在邁向民主化過程中,應理解國家的形成與機制是取決於社會中弱勢團體與統治階級間的關係。儘管台灣的菁英集團與財團結合的統治階級仍舊確立且更形擴張其對社會的統治地位,但台灣的社會運動與弱勢團體此一從屬階級也不斷地塑造著國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民進黨政府的「政府再造」計畫愈顯窘困。
以國營企業私有化的方向為例,缺乏深刻檢討的經營政策,而對於經營階層的人事任命以政治酬庸的方式為之。勞工團體對民進黨政府的批判,隱約指出勞工界關於自身權益受剝削的覺醒,然而此案人事任命未獲工會同意與認可,一方面突顯民進黨政府沿襲了舊政府時代國家對社會的穿透。臺鹽人事案本身蘊含的政治考量與選舉佈樁的權謀思維,民進黨政府藉由其執政優勢對公民社會進行強制,成就了黨國的資本主義本質,忽略勞工自身的確切利益。另一方面,民進黨政府所代表的社會價值亦因其提出的「勞動三法」而被徹底顛覆。此工會草案主張工會應走向自由化,然而,潛藏於此法案的政治邏輯,卻是削弱工會對抗資方的反動力量。這隱約指出民進黨政府對社會與國家的關係,其觀點仍是以結合社會中的上層資本菁英與財團對社會做強制性的意志穿透,以特定政治階級的政治路線疏離對於勞工團體的自身的凝聚。因此,儘管提昇勞委會為「勞動暨人力資源部」,其底層的意識型態仍舊流於政治權謀導向且充斥執政優勢的傲慢性。
又此次行政院保留客家委員會與原住民委員會,卻裁撤蒙藏委員會,並將後者之業務分別併入外交部與陸委會。而非另設所謂的民族事務委員會以統合客委會、原委會及蒙藏委員會。此意味著國家對社會場域的貫穿,亦即民進黨政府企圖以保留原委會來彰顯對臺灣原住民的關懷;增設客委會以實踐民進黨政府執政前的政治承諾。但保留此二會的政治意涵卻值得民進黨政府省思。這樣的組織調整,某種程度上,似乎顯現民進黨政府對於弱勢族群的關懷,反轉舊政府時代黨國機器對社會的壓制與剝削。然而事實上社會與國家間的權力結構,在民進黨政府主導的行政院組織結構調整方案上,卻以民粹化方式保留原、客二委會以便動員不同族群對民進黨政府的政治認同,而其背後的權力場域依舊不變。換言之,民進黨政府不過是接收了原來國民黨其黨國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的穿透位置罷了,因而國家對社會間的宰制結構仍為佔統治地位的民進黨政府所維護,且在一個具有政治權力競爭優勢的地位上,用名為社會關懷與突顯族群文化的特殊方式,掩飾其本質上的階級剝削。這隱約指出,善於民粹化動員方式的霸權階級在這樣的議題上,巧妙地獲得社會中弱勢族群對其霸權統治的社會同意,而承認前者關乎後者的統治。這是一種將統治團體其代表的政治權力鬥爭,隱含在華麗的政治語言後,以獲取實質上的選票利益。
正是透過這樣的政治操作,民進黨政府企圖舒緩原住民與客籍人士對國家機器長期以來宰制弱勢族群此傳統的抗爭勢力。而另一方面,卻在未曾變動的國家與社會間之權力鬥爭的結構場域中,不經意地再次孤立社會中的弱勢族群,並使其彼此相互競爭民進黨政府的政治資源分配,回過頭來又向社會其他團體宣稱其所凝聚民意的一致性,以此維護自身對於被統治階級統治地位的正當性與政府再造過程的合法性。
- Feb 25 Wed 2004 11:23
民進黨再造工程的意識型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