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哲學與方法 (67)
- Jan 28 Fri 2005 13:50
告別式已結束: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嗎?--紀念孔恩(3)
- Jan 28 Fri 2005 13:48
告別式已結束: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嗎?--紀念孔恩(2)
三、孔恩--隱喻的越位?Kuhn--A Metaphoric Transposition?
I take metaphor to be essentially a higher-level version of the process
I take metaphor to be essentially a higher-level version of the process
- Jan 28 Fri 2005 13:46
告別式已結束: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嗎?--紀念孔恩(1)
- Jan 03 Mon 2005 17:28
後現代法學的知識譜系
後現代法學的知識譜系
近20年來,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湧現了大量冠以後現代(postmodern)名稱的法學著作。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Costas Douzinas和Ronnie Warrington的《後現代法學》,Mary Joe Frug的《後現代女權主義法學》,Gary Mida的《後現代法學運動》,以及Douglase Litowitz的《後現代哲學與法律》。可見,後現代主義法學在當代西方社會已經形成一個比較明確的法學流派,是一股新興的法學思潮。它是20世紀中葉以來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影響法學的發展,從而導致學科交融研究的結果。
後現代主義法學出現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一些後現代思想家開始關注政治和法律的問題。例如傅珂(M. Foucault)後期的代表作《規訓與懲罰》(1975)研究了現代監獄制度的誕生,他指出現代社會的各種制度是規訓(discipline)權力與知識複雜地交織在一起運作的產物。1989年後現代哲學家德里達(J. Derrida)在《卡多佐法律評論》上發表了《法律的力量》(The Force of Law)。在這篇文章中德里達回應了各種對他的解構主義的指責,並且集中闡釋了他的正義理論。後現代思想家的法學觀點得到了法學界的熱烈反應,隨後就出現了一大批研究後現代主義者法學思想的作品,如英國學者Alan Hunt和Gary Wickham出版了《傅珂與法律》一書,使用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集中闡述了傅珂的法學思想。在專題性的研究文章方面,出現了一些研究傅珂、德里達等後現代哲學家的法學思想的文章。
近20年來,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湧現了大量冠以後現代(postmodern)名稱的法學著作。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Costas Douzinas和Ronnie Warrington的《後現代法學》,Mary Joe Frug的《後現代女權主義法學》,Gary Mida的《後現代法學運動》,以及Douglase Litowitz的《後現代哲學與法律》。可見,後現代主義法學在當代西方社會已經形成一個比較明確的法學流派,是一股新興的法學思潮。它是20世紀中葉以來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影響法學的發展,從而導致學科交融研究的結果。
後現代主義法學出現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一些後現代思想家開始關注政治和法律的問題。例如傅珂(M. Foucault)後期的代表作《規訓與懲罰》(1975)研究了現代監獄制度的誕生,他指出現代社會的各種制度是規訓(discipline)權力與知識複雜地交織在一起運作的產物。1989年後現代哲學家德里達(J. Derrida)在《卡多佐法律評論》上發表了《法律的力量》(The Force of Law)。在這篇文章中德里達回應了各種對他的解構主義的指責,並且集中闡釋了他的正義理論。後現代思想家的法學觀點得到了法學界的熱烈反應,隨後就出現了一大批研究後現代主義者法學思想的作品,如英國學者Alan Hunt和Gary Wickham出版了《傅珂與法律》一書,使用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集中闡述了傅珂的法學思想。在專題性的研究文章方面,出現了一些研究傅珂、德里達等後現代哲學家的法學思想的文章。
- Jan 03 Mon 2005 17:28
後現代義哲學中的反基礎主義傾向
- Jan 03 Mon 2005 17:27
“作為主體的人死了”?——後現代主義的三大批判
“作為主體的人死了”?——後現代主義的三大批判
後現代主義向人的理性和主體性發出的詰難不僅深化了精神的自我反思,更是精神對社會現實的反思和拷問。然而,我們相信,人類的理性存在、意義追求和價值歸宿,同人的生活世界本身一樣,是不會消解的。
後現代主義的崛起是近二、三十年西方哲學中最重要的動向之一。它對啟蒙運動以來人類所走過的道路表示懷疑,認為科學技術發展造就的巨大物質財富和理性主義統治帶來的社會現代化,反而扼殺了人的自由精神和創造力。與啟蒙運動的對立也就是與現代主義的對立。如果說,現代主義最有代表性的口號是尼采說的“上帝死了”,那麼後現代主義最有代表性的口號就是傅珂說的“作為主體的人死了”。後現代主義認為,人在掙脫了神學桎梏、自立為主人之後,又落入出於人自身異化力量的理性極權的羅網。以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反叛為旗幟,後現代主義把由啟蒙運動推向歷史前臺的作為主體的人作為自己的批判重點。批判人也就是批判現代西方人的價值理念。這些價值理念歸結起來,就是啟蒙運動以來在西方哲學中佔據主導地位的三大主義:認識論中的表像主義,真理觀上的基礎主義,歷史觀上的普遍主義。
後現代主義向人的理性和主體性發出的詰難不僅深化了精神的自我反思,更是精神對社會現實的反思和拷問。然而,我們相信,人類的理性存在、意義追求和價值歸宿,同人的生活世界本身一樣,是不會消解的。
後現代主義的崛起是近二、三十年西方哲學中最重要的動向之一。它對啟蒙運動以來人類所走過的道路表示懷疑,認為科學技術發展造就的巨大物質財富和理性主義統治帶來的社會現代化,反而扼殺了人的自由精神和創造力。與啟蒙運動的對立也就是與現代主義的對立。如果說,現代主義最有代表性的口號是尼采說的“上帝死了”,那麼後現代主義最有代表性的口號就是傅珂說的“作為主體的人死了”。後現代主義認為,人在掙脫了神學桎梏、自立為主人之後,又落入出於人自身異化力量的理性極權的羅網。以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反叛為旗幟,後現代主義把由啟蒙運動推向歷史前臺的作為主體的人作為自己的批判重點。批判人也就是批判現代西方人的價值理念。這些價值理念歸結起來,就是啟蒙運動以來在西方哲學中佔據主導地位的三大主義:認識論中的表像主義,真理觀上的基礎主義,歷史觀上的普遍主義。
- Jan 03 Mon 2005 17:26
權力—知識—主體:傅珂的後現代分析
權力—知識—主體:傅珂的後現代分析
作者:佘碧平
從70年代起,傅珂開始在非總體化、非表現性和反人本主義的框架下重新思考現代權力的本質及其運作方式。他反對把權力的本質簡單地規定成壓抑,也拒斥權力為國家機器專屬和為階級鬥爭服務的現代宏觀理論。他提出了一套後現代的微觀權力論。具體說來,他反對兩種現代宏觀權力論:1.馬克思的經濟主義模式;2.現代法律模式。前者主張經濟決定,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必將引發無產階級革命,因而權力不僅是資產階級壓迫和剝削無產階級的手段,也是無產階級反抗壓迫、奪取政權和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手段。簡言之,權力是階級鬥爭的工具。後者則在法權、道德權力和政治主權的意義上解釋權力,它是專屬於法人主體的。對於傅珂來說,"權力"是一個尚未規定的、推論的、非主體化的生產性過程,它把人不斷地構成和塑造為符合一定社會規範的主體。它本質上不是壓迫性的,而是生產性力量,它只"關注生產性力量,讓它們發展並且規範它們,而不願阻礙它們、壓抑它們或者毀滅它們"。
作者:佘碧平
從70年代起,傅珂開始在非總體化、非表現性和反人本主義的框架下重新思考現代權力的本質及其運作方式。他反對把權力的本質簡單地規定成壓抑,也拒斥權力為國家機器專屬和為階級鬥爭服務的現代宏觀理論。他提出了一套後現代的微觀權力論。具體說來,他反對兩種現代宏觀權力論:1.馬克思的經濟主義模式;2.現代法律模式。前者主張經濟決定,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必將引發無產階級革命,因而權力不僅是資產階級壓迫和剝削無產階級的手段,也是無產階級反抗壓迫、奪取政權和實現無產階級專政的手段。簡言之,權力是階級鬥爭的工具。後者則在法權、道德權力和政治主權的意義上解釋權力,它是專屬於法人主體的。對於傅珂來說,"權力"是一個尚未規定的、推論的、非主體化的生產性過程,它把人不斷地構成和塑造為符合一定社會規範的主體。它本質上不是壓迫性的,而是生產性力量,它只"關注生產性力量,讓它們發展並且規範它們,而不願阻礙它們、壓抑它們或者毀滅它們"。
- Jan 03 Mon 2005 17:26
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讓-弗•利奧塔)
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讓-弗•利奧塔)
導語
本書研究的物件是有關最發達社會裏的知識狀態,我決定以後現代一詞表述這種狀態。該詞目前在美洲大陸的社會學家和批評家中間頗為流行,人們用它來指示我們眼下的文化處境:歷經19世紀末以來的多重變革,從科學,文學到藝術的遊戲規則均已改換。本書試將上述變革置於敍事危機的範圍內加以考察。
導語
本書研究的物件是有關最發達社會裏的知識狀態,我決定以後現代一詞表述這種狀態。該詞目前在美洲大陸的社會學家和批評家中間頗為流行,人們用它來指示我們眼下的文化處境:歷經19世紀末以來的多重變革,從科學,文學到藝術的遊戲規則均已改換。本書試將上述變革置於敍事危機的範圍內加以考察。
- Nov 26 Fri 2004 16:23
人工生殖的全球化:兩個不同倫理視域的比較
http://www.csmu.edu.tw/genedu/public_html/vol4/Louis.doc人工生殖的全球化:兩個不同倫理視域的比較
Globalization of Artificial Reproduction: A Compassion of Two Ethics
- Oct 29 Fri 2004 16:27
哲學方法的個性化特徵及其普遍性意義
- Oct 29 Fri 2004 16:25
對作為科學的歷史學的探索
- Oct 01 Fri 2004 14:54
解釋現象的反省:哲學詮釋學觀點的提出
- Oct 01 Fri 2004 14:37
典範社會學的限制
- Oct 01 Fri 2004 14:17
靈魂有無之爭──范縝〈神滅論〉之科學省思
- Oct 01 Fri 2004 13:54
科學 真能「求真」嗎﹖
- Oct 01 Fri 2004 13:48
基督教與近代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