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之下,歐洲多語言國家的國家認同危機

吳志中(歐盟協會秘書長,東吳大學助理教授)

歐洲很多小國一向有很多特點,不僅僅國家富裕,而且積極編列預算援助第三世界國家。在很多具衝突性的世界政治議題,也傾向於採取中立政策,不干涉他國內政。但是,這些國家的政治立場又很鮮明,基本上,都是注重民主以及人權價值,並且崇尚自由,不隨便屈服於大國的威脅。由於歐洲的歷史因素,歐洲很多國家更是多語言與多文化所組成,在國內彼此互相尊重,不同的語言都被列為正式的『國語』。在台灣所比較熟悉的國家裡,應該是以瑞士、比利時與盧森堡最具代表性。以瑞士為例,人口七百四十萬,其國家的國語有四種,分別為徳語、法語、義大利語以及羅曼語。比利時人口一千一百萬人,其國語為荷蘭語、法語以及德語。盧森堡人口四十六萬,其國語分別為德語、法語以及盧森堡語。在這些國家裡,在學校的課程學習不同的語言成為尊重彼此大家同為一個國家國民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同一個國家裡行動或者辦事情的時候,用自己的母語溝通是可以做得到,基本的國家認同也可以維持。然而,文化上的互相包容與忍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比利時,過去使用法文的族群,在政治與經濟層面都擁有很大的優勢。目前,由於法語區人口數目不斷遞減,再加上經濟型態的轉變,使得法語區反而成為弱勢,荷語區與法語區的政治與經濟衝突也日漸增多,甚至有極右派的人喊出希望比利時不再存在的口號,使得比利時面臨嚴重的國家認同與分裂的問題。在比利時,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荷語區魯汶市的天主教魯汶大學。魯汶大學過去以法文教學為主,但是因為身在荷語區,最後所有使用法文的教授與學生都被迫離開,將校產分為一半,到附近新建一個使用法文的新魯汶大學與城市。

在瑞士,語言的問題也開始呈現。根據法國著名週刊國際論壇Courrier International的報導,在西元二OOO年的時候,全國七千四百萬人口裡,有四百六十四萬人的德文使用者,一百四十八萬人的法文使用者,四十七萬一千人的義大利文使用者,三萬五千羅曼文的使用者。各部同族群之間也在各教育機構,學習彼此不同的語言。但是,隨著全球化的影響,年輕的學生越來越重視使用有限的時間,學習所謂『有用』的語言,也就是英文的學習與加強。在法語區的日內瓦大學,教授德語的教授在最近越來越感到憂慮,因為學習德語的學生越來越少了。過去五年來,本來穩定學習德文課程的人數正在劇烈的下降當中。在二OO三年,註冊德文系的學生還有八十四個人,到了二OO五年卻只剩下四十一個人而已。在瑞士的另外一個大城市洛桑,情況也沒有比較好,二OO五年 學德文的新生只有五十來位,在過去二OO一年到二OO四年的平均新生的數目是六十五位。造成這樣情況的發生,是因為愈來愈多的學生轉而學習英文。因為英文被認為是一個比較簡單的語言,而且在全球化是以英語為主的情況之下,大多數的學生都認為英文是一個比較有用的語言。因而造成,學生們一旦自高中畢業後,就不再繼續學習他們認為『沒有用的語言』。這樣的情況,其實不只在瑞士發生,在全歐洲都有同樣的情況在上演。全歐洲大學外語的學習,都逐漸以英文為最重要的學習選項,進而排擠到其他歐洲不同語言的學習。因此,在德語區,以法語為第一外語的學生人數也在下降當中。很多瑞士專家開始擔心,將來的瑞士人彼此的溝通將不再使用其中一方的母語,而將被迫使用外國語,也就是英語。有人比較樂觀的認為,過去很多人一直認為瑞士是一個多語言文化一體的國家,事實上這是很神話式的,瑞士只是一個很多語言族群的人民所組成的國家,德文從來沒有在法語區扮演過重要的地位,因此,目前的現象只是還原瑞士的原貌而已。而且,也有人認為,瑞士的國家認同並不是建立在其語言政策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瑞士的國家認同已經相當的強大與認同,而多語言政策只是其中一個成因而已。但是,有一項惡性循環已經開始產生了。瑞士大學已經產出越來越少德文系的學生了,也使得瑞士德文的教學水準下降,在未來勢必更影響瑞士人的德文水準。在多元化是人類社會繼續不斷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下,全球化雖然帶來無限的方便,但是也必須要開始考慮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以維護人類社會的持續繁榮。

(轉載自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第254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vil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