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新革命 綠色新潮流
環境學分 企業必修

文/林佳韻 (荷蘭海牙大學碩士畢)

 歐盟於2003年2月公佈廢電子電機設備(Waste Electronics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 WEEE )及電子電機設備中危害物質禁用(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 RoHS )兩項法令。法令的內容涵蓋廢電子電機設備的回收以及循環再製,以及嚴格規範產品的上游設計以及中程的製造必須符合環保規範,本文將不做專業的法規討論,而是以國際環保組織的角度,觀察這股歐洲新綠色浪潮的崛起,將會對台灣產業發生什麼樣的影響。

 位居國際環境運動領導地位的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國際總部(Greenpeace International),在2004年5月已經決定將「遏止電子廢棄物」的宣傳活動,延長至三到五年的中長程計畫。讓綠色和平組織意識到「電子產品」是未來十年環境發展的關鍵,起因於中國的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 China),在過去短時間內,發現由歐洲、美國、日本還有其他工業國非法出口至亞洲(特別是中國)的電子廢棄物,的確有明顯呈現倍速成長的趨勢,甚至導致中國現今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廢棄場。

 這些飄洋過海的廢棄物,事實上正是許多跨國公司利用全球化的便利性,將無法處理的電子廢棄物,運往勞工意識較薄弱與環境法律較不完善的地區,因為經濟效益,發展中國家的政府不會加以攔阻,卻相對的便宜了許多跨國公司降低處理產品的成本。特別是在廢棄地區,當地居民在回收的過程中抽取具有價值的金屬,但是卻同時帶來空氣、水質和土壤的嚴重污染。由於電子廢棄物包含有毒化學物和重金屬,不但直接影響到整個環境生態,也造成廢棄場工人(包括兒童)在拆解廢舊電子產品的同時,接觸到各種有毒化學物質而中毒的案例。

 這些因為跨國流動而造成的汙染,早已成為環境團體特別關注的焦點,因此也由歐洲首先發難,率先通過WEEE和RoHS法案,成為全球綠色新革命的先驅。儘管這兩項法案的範圍僅止於歐洲,但是掌握「全球化」特性的綠色和平組織,也對此做出策略性的出擊。

 綠色和平組織深諳跨國組織重視商譽,特別是國際大廠急於在歐洲市場建立消費者良好的品牌形象,因此,綠色和平組織以「社會的企業責任」的角度切入。觀察綠色和平組織的網頁,就不難窺見這個趨勢。

 綠色和平組織在初步與各個電子大廠接觸協調後,將國際品牌區分為願意移除有毒化學物遵守歐盟條約,以及沒有回應兩者。而被評比的跨國企業,早已不只有歐美的企業,從亞洲到歐洲發展的日本Sony和三星與LG都在排行之列,甚至是台灣的知名品牌也赫然名列「Bad Guys」之首。

 而2004年四月,綠色和平組織史無前例的邀請許多國際知名大廠,參與在布魯塞爾的一場走秀會,而台下的主要觀眾則是歐盟的議員及官員。這場以「去除有毒化學物」為名的走秀會之所以引起轟動,是因為過去一向與政府和企業劃線清楚的綠色和平組織,竟然邀請H&M、IKEA和Sony Ericsson等願意遵守RoHS條約的大廠共同參與,招致許多環保人士的質疑。綠色和平組織一向為了保持組織的自主性,從來不接受政府或是企業的捐款,募款以個人為主。因此當綠色和平組織開始與企業合作,必須重新從策略面做思考。

 習慣利用聳動新聞事件曝光的綠色和平組織,對於電子廢棄物沒有做大量的媒體曝光,卻刻意營造廠商間互相競爭的環境,標舉各大知名廠商不同程度的「社會企業責任」,利用同業競爭的道理,發展最新型態的宣傳策略。而渴望進軍歐洲的台灣公司,千萬不能小覷「環境議題」在歐洲大陸可能產生的巨大能量。

 台灣的企業必須意識WEEE和RoHS不只是歐盟國家單純的法律限制,更蘊涵歐洲國家對電子產品或高科技產業的鉅觀觀點。如果台灣的電子製造商仍一味的相信「削價競爭」策略,無法順應國際採購的環保思維,將過去把環保與經濟視為雙面刃的概念,提升為認知將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發展的規劃考量,便無法在未來的歐洲潮流中,利用「綠色行銷」的形象,建立台灣企業在歐洲有別於中國企業的優勢。

(轉載自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第219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vil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