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整合 非關政治整合
從西歐國家二戰後經驗看區域經濟整合趨勢

文/鍾志明 (歐盟協會監事、南華歐研所助教授)

西歐國家於二次戰後的整合歷程與經驗,始終是國內政、學界為兩岸關係尋找出路的重要參考和借鏡。

這種援引、類比或套用某種模式,必須面對兩種質疑:一方面因為有著先天上歷史背景與政經脈絡的差異,某一經驗或模式究竟能不能適用到另一個國家或情境?其原本被期待的效果是否果真會出現?另一方面,是否每一個人對該模式的解釋,都是基於相同的認知?或是一廂情願、各取所需?

同樣地,所謂的「歐盟模式」,在國內也有許多不同的解讀。例如:有人主張仿效歐盟經濟整合與主權分享的精神,鼓吹建立兩岸共同市場;但也有人認為,歐盟統合的前提要件是民主與平等兩項原則,而中國既不民主、又不願正視台灣為對等國家,故當前的兩岸事務不宜循歐盟模式;陳水扁總統則在去年的就職演說時強調,歐盟數十年成功整合的經驗,是基於尊重個別國家及其人民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

上述所舉的三種解讀中,其實都可算是歐洲整合過程中的經驗與特徵。當然,我們還可以繼續在這些經驗與特徵加上其他元素(例如追求和平與繁榮的共同利益、或是法德兩國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但與其讓這個清單越來越長,以致模糊了「歐盟模式」給予我們的啟發與思考,倒不如先看看西方學者對於歐盟整合是如何解釋的。

國際整合理論中的功能學派認為,國家須在國際層面共同解決跨越國界的問題,這種功能性需求,勢必促成國際組織的興起;而某項政策部門的合作,將會產生擴大到其他政策部門合作的效果。進一步地說,各項事務整合至密不可分的地步之後,將自動擴散至政治的整合,最後在國際層次上形成一個實際運作的和平體系。這也是阿扁總統總結歐盟經驗後認為:「這種區域整合加上全球化的發展,使得人類社會原有的國家主權原理,乃至於國界的藩籬,都產生結構性的變化。世界大同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不過,鑒於五○年代歐洲及其他地區政治整合計畫相繼遭到失敗,經過修正之後的新功能主義,將研究方向從全球轉向至區域體系,也就是放棄了其理論具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效力,但仍保留原來的統合擴散概念,並認為在超國家(supranational)層次上,調和各國利益的學習過程中,政治菁英會將其忠誠轉移到該決策中心。

然證諸區域整合最有成效的西歐經驗,自六○年代末達成條約所設定的關稅同盟之後,整合大業卻相對停滯不前,不僅貨幣同盟計畫被束之高閣,在政治領域方面,更將超國家統合途徑拋諸腦後,亦即未見政策合作的擴散效應,更別說政治忠誠的轉移了。

八○年代整合機器又再次發動,除了會員國經濟逐漸從七○年代的能源、金融危機中復甦之外,最重要的因素當屬直接選舉的歐洲議會、新上任的執委會主席、法德兩國領袖調和彼此的利益、以及對整合進程的看法與步驟。換句話說,進一步的整合與擴大合作,並非僅基於功能性的擴散邏輯,而更是牽涉到國際政經大環境、國家權力與利益之所在、以及領導者的理念和作法,人的因素遠超過事務擴散之邏輯。更重要的是,市場整合不必然擴溢到政治之整合。

西歐經驗告訴我們,從經貿整合是否過渡到政治領域的統合,其真正決定性關鍵不在學理所稱的政策內在之功能相關性,而是決策者在經過詳估國家利益以及其他可能考量後所做的理性選擇,在若干會員國更須交公民投票決定整合之走向。兩岸當局倘能不預設整合之最終形態,而以創造人民最大福祉的精神來進行合作,不僅契合目前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亦能增進東亞區域的安全。

海峽關係未來的發展,仍處處考驗著兩岸領導人的智慧。

(轉載自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第21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vil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