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的現實主義 能鎖住中國嗎?

國政評論 憲政法制組特約研究員 石之瑜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C-091-083.htm

就像四十年來他的每位前任那樣,布希總統終究回頭了,連他最鷹派的顧問賴斯也鬆口,同意嘗試與北京建立合作關係。好像每個總統初始都依照理想主義把中共當敵人,但就任不久,總又因為現實上需要中共合作,轉而謀求正常化。負責對華政策的菁英們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不斷交替循環中空轉,至今還沒反省清楚,原來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只是美國人關於自己立國精神的想像,不是普天之下外交家均奉行不渝的天理,因此不能用來理解中國,更不能用來規範中共。

美國外交史上理想主義的內容,歷來均有變動,其實與現實主義根本不能區分成互斥的兩套邏輯,像今天被知識界奉為現實主義鼻祖的Morgenthau或Carr等大師們,當年言談中充滿左派批判精神,他們講現實與馬克思主義講現實難以截然兩分,但馬克思主義在知識分類中卻屬於理想主義典型。故儘管今天每個總統都說前任與現實妥協,以致理想何在的依據不斷變動,可是事實上沒有一個總統承認自己違反理想──雷根拉攏中共是為捲回蘇聯共產主義,老布希是為建立世界新秩序,柯林頓則是為打開中共大門,小布希則是為反恐。那麼,為什麼知識界要區分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呢?

因為,美國理想不只一套,在任何時間點上,都不存在內在一致的美國立國精神,由於如拓荒精神、機會、競爭、財富、自由、民族熔爐、新教、人權等等不一而足的理想彼此時而牴觸,某個理想實現不了時,就批評政敵是為現實利益而喪失天良,這其中被認為最重要的現實利益就是國家權力。然而,國家權力又和這些立國精神息息相關,以致圍堵中共也好,與之交往也好,都各自像在滿足某種立國精神,不能逕以理想或現實視之。簡言之,理想有兩種,一種正在獲得實踐,另一種暫時難以實踐。

可見,區分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為的是心理治療,讓知識界在看待美國自己時,對暫時無法實踐的理想,得到合理說辭,免於自我懷疑。故用現實主義看待自己可說是在自我批判,也是從反面維繫當時被擱置的理想。更重要的作用,是現實主義實踐了另一批理想,提醒美國人正面對著一個違反這批理想的敵人。這裡又有兩個假設,一是敵人違反理想,二是敵人現實且不講理想。因為他們的行徑與美國立國精神相悖,所以是「非美」的,也就是在美國之外。這對因移民社會導致認同分歧的美國,是最好一帖心藥,使原本看來其心必異的人變得好像同舟一命。

現實主義這種療效在台灣也看到,台灣知識界學會用現實主義理解大陸對台政策是近年的事,與風起雲湧的本土化及分離主義運動接軌,讓大陸變成一個違反台灣立國精神,沒有理想的,故而可以麻木以對的對象,於是可以創建台灣這個移民社會的生命共同體意識。正因追求獨立身分的動機在大陸政策上澎湃洶湧,因此現實主義時尚乃根深柢固是個理想主義現象。

但中國不是現實主義下的中國。首先,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對有些美國立國精神中的理想常常顯得有益。其次,自清廷為酬謝美國而大量輸美勞奴以降,中國人就不斷橫渡大洋,那個被想像成在美國外的對象,早就在美國內了。只有靠現實主義邏輯才能掩飾中國對美國的致命吸引力,與中國人和美國人已血脈相連的尷尬。再其次,儘管日益眾多的留美中國博士也已現實主義琅琅上口,但中南海迄今未把現實與理想當成對立的觀念在構思外交,在他們的術語裡,原則與彈性是相輔相成的。故如民族主義,是生存的必需(現實主義),也是虛榮的所在(理想主義)。

最後,即使虛構的美國現實主義震天價響,並不會把北京變成以違反美國立國精神為鵠的,或麻木不仁的利益追求者。加上北京政府也在搖擺的立國指南,美國外交策士將繼續對中國拿捏不定,反映對自己不能掌握的困惑,故難免會繼續依賴現實主義治療。講求彈性的北京只要口頭的原則能堅持下去,又何必拒人於千里之外呢?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聯合報91.02.23第十五版民意論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vil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