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現實主義外交下的兩岸政策

國政評論 憲政法制組政策委員 高 朗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89/C/CL-C-089-078.htm

小布希即將就任美國總統,他的外交團隊已經成形,包括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外交學院院長伍佛維茲,以及史丹佛大學教授萊斯等人。這批外交菁英均於雷根政府與布希政府任內,擔任要職,處理國際事務經驗豐富。從他們競選時間的言論,不難了解小布希總統的外交動向。

就外交理念而言,小布希的外交比較強調現實主義,而非全球主義。他傾向從國家利益,界定外交問題,決定行動方針。對於全球主義強調的普世價值如人權、愛滋病、生態保育、南北差距等問題,不是小布希的主要關懷,亦不會列為優先的外交目標。換言之,小布希外交戰略的核心是國家利益與權力平衡,從他支持建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反對全面禁試條約以及主張自柯索伏撤軍,充分顯現出美國新總統的現實主義傾向。

對於美國現實主義的外交,兩岸都曾親身經歷,絕不陌生。從尼克森開始,華盛頓與北京關係的調整,即植基於這項政策。當時美國為牽制蘇聯,於是拉攏中共,冷落臺灣。七○至八○年代,美國與中共簽署的三份公報,可以視為其全球戰略下的布局,此舉固然犧牲中華民國的地位,惟藉由華盛頓與北京關係的改善,卻穩定了臺海與東亞的情勢。

通常,現實主義的外交比較務實,欠缺彌賽亞的精神,不會把特定價值觀像是民主、人權,強加於其他國家,此對獨裁統治的中共而言,不啻是一項好消息。可以預見,只要中共不要太過分,人權問題將不會是小布希政府與中共交往的主要障礙。

不過,現實主義外交也有不利於華盛頓與北京交往的因素。從權利平衡角度看,後冷戰時期,由於蘇聯解體,牽動國際權力結構的重組,以往美國聯合中共,牽制蘇聯的戰略思想,不復存在。現在中共是美國的頭號假想敵,雙方在戰略上處於競爭的地位。小布希曾表示,華盛頓與北京不是戰略夥伴關係,而是戰略競爭關係。這段話讓北京深覺警惕,擔心小布希上台後,可能對其採取較為強硬的政策。

過去十年,中國大陸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崛起,成為亞洲的新強權。中共究竟是美國的敵人?還是朋友?美國國內的辯論至今沒有結束。小布希雖然強調上任之後,將持續交往政策,開展與中共的關係,但其支持國家飛彈防禦計畫以及支持臺灣安全加強法的立場,卻為雙方衝突埋下伏筆。

其實,華盛頓與北京間的摩擦,不限於戰略局勢的轉變,在柯林頓總統任內,雙方衝突的焦點還包括武器移轉問題、貿易問題、人權問題以及臺灣問題。其中最棘手的是臺灣問題。

小布希競選期間,曾宣示遵循「一個中國」政策,顯示他未來將依照三份公報與臺灣關係法,處理兩岸問題。此項政策的優點在於,不致引起美國國內太大爭議,對於大選險勝的小布希而言,尤其重要。就任之初,小布希應不會在敏感的臺灣問題,做出大幅的改變,以免觸及太多的利益衝突,引起反彈,致而妨害其他議題的進展。

不過,臺海情勢的危險性,早已是美國決策圈的頭痛問題。後冷戰期間,中共與美國的關係起伏不定,臺灣內部情勢的變化,日益顯著。面對這樣的變局,三份公報與臺灣關係法似乎不足以因應挑戰。一九九八年柯林頓總統提出「三不」政策,試圖暫時穩定兩岸的情勢,隨後美國官方再丟出「中程協議」的風向球,鼓勵兩岸經由對話,達成一項避免衝突的臨時協議。

臺海情勢的詭譎多變,小布希的外交策士自然理解。如果新政府對此採取以拖待變的策略,所須承擔的風險是,兩岸極可能在欠缺互動規則的情況下,各行其是,因誤判導致的衝突,隨時可能發生,屆時美國依然會被拖下水。

因此,為著美國國家利益,小布希總統不可能任由兩岸關係持續惡化,他將會在三份公報與臺灣關係法的框架下,尋求突破。其中一項政策選擇是,對於中共動武與臺灣獨立,美國不再採取模糊的策略,而將明確宣示,如果中共動武,美國將協助臺灣防衛;如果臺灣挑釁中共,美國則不會介入。此項政策也很符合美國現實主義的務實傳統。

美國現實主義外交的抬頭,對於兩岸而言,是利弊參半,很難說對何者有利。未來美國兩岸政策的變化,主要繫於其與北京和臺北間的利害關係,意識形態的差異並不重要。中共在開展「大國外交」的同時,早已認清處理對美關係的重要,故採取的也是現實主義的立場。扁政府為內政問題所困,不知是否意識到外在情勢的變動,而有了因應對策?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vil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