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人文的另種對話」系列四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551/article080.html

科學 真能「求真」嗎﹖


文/林孝信


--------------------------------------------------------------------------------


真、善、美」是西方文明中,人類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科學

求真、道德求善、藝術求美,是達到這個境界的法門。自從近
代科學成形之後,「科學求真」便伴隨著科學的發展而成為人
們深信不疑的信條。這個信條卻在近二、三十年「科學研究」
以及後現代主義的探索下,受到空前的質疑。這是科學家們最
憂心忡忡的顧慮,也是兩種文化新對話的關鍵內容。

對科學方法的信賴


索卡在「贗品論文」事件之後的一次座談會(一九九六年十月三

十日在紐約大學舉行)中指出,這個事件暴露了學界的許多問題
,至少包括:學術嚴謹;「贗品論文」本身是否合乎倫理;「
似科學」在學界某些角落大行其道;科學哲學;科學與社會的
關係;科學與人文的對立等等問題。這些都是學界的重要問題
。但是索卡認為,最核心的還是關於真理、理性以及客觀性的
問題。畢竟,「科學求真」是長久以來科學家最重要的信念,
對索卡及一些科學家來說,其嚴重性遠比科學研究經費緊縮來
得重大。
傳統上,科學之所以被認為是可靠的知識,乃基於它的客觀性

及普適性;而這個所謂「客觀」與「普適」,乃建築於一套可
靠的「科學方法」的基礎之上。而這個所謂的「科學方法」,
雖然有各種不同派別的說法,但不外包括兩大主要成分:實驗
(或觀察),以及嚴謹的推論。所有科學知識或理論,雖然有科
學家發明創造的成分,但最終都得來自實驗或觀察到的數據,
或是要能和實驗數據相吻合。而從數據歸納出理論,或是從理
論預測出可能的結論,都必須採用嚴謹的數學或邏輯方法。「
讓事實(數據)說話!」,這是我們常聽到深具說服力的辯詞,
這裡隱含著對這種樸素的「科學方法」的信賴。

重實證不重理論


可是,任何的實驗或觀察數據都是絕對可靠的嗎?我們都知道

,同一個事件、不同的觀測者可能得到不同的報導或數據。「
羅生門」雖然是一個社會事件,但也有可能發生在科學研究上
。另外,怎麼樣的推論才算嚴謹?在推論過程或理論建立過程
中,科學家常常會創造一些概念。這些概念是正確的嗎?恰當
的嗎?必要的嗎?十九世紀末,有兩個物理概念引起了較具哲
學思維的科學家的爭論。其一為「以太(Ether)」,作為波動的
光想像中應有的介質而引介進來;另一個是「原子」(或相關的
「分子」),當作物質最小的單位而提出。這兩個概念在引介入
科學中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是否真的存在。之所以被引介進
來,係基於理論建立的需要,以及並不嚴謹的類比思考。因此
,這兩個概念的客觀性以及適當性一直是爭論的話題。一直到
二十世紀,科學家們才能確定它們的存在問題。結果一者是虛
構的(以太),一者是實存的(原子或分子)。在這之前,這兩個
概念進入科學家的詞彙已有兩世紀之久。可見推論的嚴謹與否
,並不是一件輕鬆自明之事。
相對於依據成見、教條、臆測、神靈啟示或心電感應等等原始

資料,觀察的數據自然遠為客觀可靠。順著這個思論發展出「
實證論」或「邏輯實證論」的「科學方法」論。這一派學者強
調經驗數據的重要性,其極端者甚至認為,所謂科學理論,不
過是各種經驗數據之間關係最經濟的描述,因而否定了理論或
推理工作的意義。實證論雖然對科學理論及科學概念邏輯結構
作了嚴謹的分析,對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促進的貢獻(例如,愛
因斯坦的相對論,便受了實證論者馬赫(E.Mach 1838-1916)的
影響;但是,他們對理論建設的輕視妨礙了科學研究的發展。
例如,十九世紀法國理論物理的成就遠遜於德國與英國,與前
一世紀法國在理論力學上獨領歐洲風騷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在各種可能的因素中,十九世紀初法國哲學家孔德(A.Comte 1
798-1857)首倡實證主義所帶給法國學界至鉅影響實有重大關係


忽略社會文化考察


實證論另一個問題在於它忽略了事件發生的歷史考察。這對於

自然科學的研究影響還不嚴重(但也有些不利的作用);對於社
會科學與人文學的研究就造成嚴重的偏差。實證論者通常祇重
事件的各個觀察數據的邏輯關係,而不過問這樣的事件是如何
發生的;他們甚至不探討各數據(或各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
而祇研究不同變數之間的相關性(通常用統計上回歸分析的方法
為之)。對於科學家來說,他們不僅要知道事件橫切面的相互關
係,也需要知道事件演變的歷史縱切面。如果研究的對象是社
會事件,人們還需要知道,這個現狀是否合理,有沒有壓迫的
因素等等。然而,這些在邏輯實證論裡,都沒有任何地位。因
而,邏輯實證論在六○年代以降,被批評為祇求維持現狀,為
現存不合理社會制度辯護的保守主義科學方法。事實也確是如
此。邏輯實證論大盛於五○年代,正是美國冷戰發生,經濟學
上羅斯托(W.Rostow)的「起飛論」,發展社會學上「現代化理
論」盛行的年代。
而對實證論最深刻的批判,則是對其「數據(或事實)」的客觀

性與絕對性的否定。作為一種經驗主義,實證論獨尊「事實」
或「感覺數據(Sense Data)」的地位。然而,「實證論」者對
所謂的「事實」或「數據」的分析卻是十分草率的。「科學研
究」與後現代主義對於「觀察數據」作出深入的分析。他們得
出結論說,「觀察」無法擺脫觀察者的主觀以及外在社會、文
化背景的干擾;因此,不可能有徹底的客觀性。實證論的科學
方法,以「觀察數據」作為科學知識的最後憑據;一旦「觀察
數據」本身失去了它絕對可靠性,科學也就失去了它尊崇的神
聖光環,而降格為諸多世俗文化的一分子了。「科學研究」及
後現代主義者對「觀察數據」的分析,不僅給邏輯實證論者致
命一擊,也動搖了數百年來科學尊崇的地位。

真理相對主義


在進一步分析「科學研究」或後現代主義的批判之前,需要補

充簡述另外三個因素,幫助「科學研究」達到上述結論。其一
是迪昂.蒯因(Duhem-Quine)命題。這個命題大意說,對於同一
組「觀察數據」,一定可以找出一個以上的科學理論來解釋之
。這就有如在初等代數解方程式中,未知數的數目多於方程式
的數目,其方程式的解不會是唯一的。這個命題直接把實證論
中,理論與實驗數據的一、一對應關係打掉,但間接地,否定
了真理的客觀性;因為客觀性必然是唯一的,不容有不同理論
並存。
其二是一九六二年庫恩對科學革命的新學說,已如前文所述。

經由科學理論之間的不可共量性,真理也就失去了判斷的準則
。庫恩名著的影響不僅在科學哲學上,它主要的貢獻還在科學
史上。由於庫恩的貢獻,科學史的重心由研究各種科學發現、
概念及理論之演變轉化成科學與外在社會、科學社區的權力關
係,等等方面,亦即由內史轉化為外史。這不僅改變了「科學
研究」中,科學史的研究方向,也為科學社會學的新發展提供
了條件。
其三是量子力學所引起認識論上的爭議。一九二○年代發展出

來的量子力學理論體系,雖然在其數字運算及物理應用上得到
空前的成功,但在其背後的哲學解釋上,則眾說紛紜,迄無定
論。其主流詮釋「哥本哈根的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
on)」常被後現代主義者用來支持其「真理相對主義」的論點?
C索卡的「贗品論文」一開始便引用「哥本哈根詮釋」的主要?
袌I,而作有利於「真理相對主義」的論述。這部分的介紹討?
袘搨n更多篇幅,留待下期再談。




本文由新新聞周報提供資料,資訊人提供轉換技術,非經許可請勿轉載節錄。
Copyright 1996,97 by Journalist Onli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vil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