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中英:經濟全球化——充滿矛盾的進程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整個世介面向未來的客觀變化。我們已經目睹了,經濟全球化在改變著世界政治經濟的結構和性質以及每個人的生活。

縱觀最近10年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動力有三:一是市場的作用範圍擴大,前蘇聯集團國家以及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加入西方主導下的世界市場經濟體系,20世紀一度存在的兩大世界經濟體系並存的局面消失,各種貿易壁壘降低,資本和資訊事實上高度自由流動;二是以西方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地區為基地的跨國公司加速擴張,構築起成千上萬張全球網路;三是根本性的資訊和通訊技術進步(特別是因特網革命)及其商業性普及使得全球經濟迴圈中的交易成本急劇下降。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增長和世界政治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國和其他西方經濟體系依靠這一全球範圍的市場革命和技術革命再造了經濟結構,一些發展中國家通過改革與開放、利用後發優勢以及其長期積累的基礎成功地從全球化中受益。但是,作為一個充滿矛盾的進程,經濟全球化在帶給當代世界積極變化的同時,其迅速發展又不可避免地伴隨和產生了一系列嚴重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全球化已經處於一種危機和困境中。當然,這種危機不是來自它的失敗,而是來自它快速行進中的結構性缺陷。
  
“數位紅利”與“數位鴻溝”並存,新經濟與舊經濟脫節,世界經濟結構性失衡

人們普遍關注的與經濟全球化有關的問題是世界經濟的兩極分化。經濟全球化與經濟不平等問題惡化的關係是複雜的。但是,由於全球化加強的是世界市場經濟體系,而這個體系通行的是競爭、資本、技術和創新的邏輯,所以,任何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貧富鴻溝都在加大。方興未艾的數位技術給投資者和技術擁有者帶來了數不清的“數位紅利”,但這個數位寵兒卻也讓世界增添了新的“數位鴻溝”。因為儘管因特網技術普及非常快,但世界仍然存在上網和沒有上網、擁有和不擁有資訊技術的分別,且大多數人顯然屬於後者。因此,經濟全球化不僅沒有達到包容一切的地步,而且加重了以“邊緣化”為特徵的經濟與社會排斥現象。1/5的處於極端貧困狀態的人類似乎與迅猛發展的全球化無關。如果不考慮東亞、特別是中國的經濟成就,每日靠一美元度日的第三世界人口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對全球化可能加劇世界經濟中的差距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

世界經濟增長的現實與前景因為新經濟而看好。目前,並沒有關於“新”“舊”經濟的比較統一的界定。眼下流行的觀點是,新經濟指建立在資訊技術等基礎上的經濟,特別是金融化了的高科技產業,包括電腦、通訊、網路、生物工程等相關行業。新舊是相對而言的,舊經濟無非指非資訊的實質經濟或者金融化了的傳統產業(它們不一定不是知識經濟)。新舊之分似乎傳達出一種信號:新經濟是取代舊經濟的未來經濟。問題在於,“新”經濟恰恰是在“舊”經濟的運行機制和運行規則(指金融市場)中被投資者權衡來權衡去,它們的股價一再高漲,以至於新經濟中的泡沫成分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的確,被金融市場炒作而神化了的科技產業似乎越來越背離其初衷,即依靠科技創新本身以及它對舊經濟的改造,真正形成一種面向全球市場的知識經濟,誤入與實質經濟脫節的道路,加劇了已經存在的虛擬經濟與實質經濟嚴重背離的世界經濟結構性失衡。

經濟增長忽視社會進步,環境退化與經濟全球化同步

過去幾十年,一些人過分強調了市場經濟意義上的全球化而忽視了全球化的政治和社會目的,導致市場、資本、技術和公司主宰一切,而世界整體的社會進步、人類大多數的基本權利以及國家主權受到很大忽視,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日益脫節,諸如各種犯罪、價值觀喪失等社會問題因為全球化而惡化了。

經濟全球化下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也讓人感到不安和對未來信心不足。雖然我們不能把環境惡化的責任簡單地推到全球化頭上,然而,正是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家園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聯合國秘書長最近發表的《千年報告》指出:“半個世紀多前,在制定《聯合國憲章》的時代,沒有人想到,當代給予後代一個環境上可持續的未來會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之一!”市場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建立在過度消耗資源基礎上的市場擴張)、城市化、財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過度消費及其消費模式的“傳染”、“普及”效應,是地球環境退化和惡化的主因。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世界勞動分工和佈局的大轉移,第一世界已專注於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識產業,而第三世界則成了工業製成品和資源密集實物產品的主要產地,成了全球環境代價的主要承受者。許多發達國家和全球性公司不但沒有為地球環境惡化承擔更多責任,反而自私地推卸責任。

經濟全球化下,國家內部和國際社會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機

在國家一級,各國原有的體制、政治領導能力、社會設施、政策體系、價值觀念和文化都面臨著全球化的衝擊。各國(包括發達國家在內)都不得不試圖通過國內改革來適應越來越全球化的世界,而形成一個富有創新和競爭能力的開放經濟與社會無疑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關鍵。在國際一級,繁榮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心聲和目標,但是,和平、發展和安全的性質、結構以及影響它們的各種因素在改變,已有的調節國際關係而非全球關係的國際制度和組織的弱點、失誤和無能逐漸暴露,已遠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現實。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的深入改革,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根本上有助於解決與經濟全球化有關的問題,是各國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發展中國家要堅決反對超級大國試圖控制經濟全球化“遊戲規則”的霸權行為,通過協調立場和加強合作來促進國際體系的民主變革。

冷戰剛結束時,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和人們把全球化視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機制,不切實際地對其期待過高。幾年下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人們對經濟全球化的看法漸趨全面。最近一段時間,世界貿易組織雄心勃勃的貿易自由化計劃因成員國立場分歧而擱淺;第三世界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在改革國際金融體系上達成共識;先是曼谷聯合國貿發會議,後是77國集團第一次南方首腦會議,經濟全球化均成為會議的主題和爭論焦點;世界各地出現了一連串大規模的反全球化浪潮,雖然聲音嘈雜,但基調是對全球化所帶來的相關問題的批評、憂慮以及對未來全球化方向的呼籲。這些最新發展,應看做是這個歷史進程中的積極現象,有助於人們正視其危機並矯正其缺點。

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應是建立包容性的全球經濟和社會,摒棄單純的資本和市場擴張而不顧利益差距與貧困問題的傾向。在國內社會方面,應同等重視財富創造與財富分配問題,讓經濟全球化的受益面擴大;在國際社會方面,應努力協調發展中國家為擺脫貧窮而要求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和發達國家要求更自由的貿易和更一體化的全球經濟之矛盾。

發達國家政府和跨國公司等私人部門應意識到,要保持健全的全球經濟基礎,容忍甚至鼓勵虛擬經濟繼續嚴重脫離實質經濟,以及奉行親資本和缺少社會包容性的經濟政策畢竟難以持久。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獲益者,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必須主動承擔解決全球化問題的更大責任,對不發達國家的產品開放自己的市場,減免那些高負債國家的債務,更慷慨地提供發展和環境援助。

世界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全球化下的危機匯合,它提醒我們,世界需要的是一個更加包容、均衡和持久的,能造福於全體人類的和平與發展的全球化,只有有效克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諸多負面問題,人類才能迎來新興的全球化文明。


  (作者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人民日報》 (2000年04月27日第七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vil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