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童話的源頭

主講人: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 林愛華副教授

版權所有 禁止轉貼

十八、十九世紀之交,歐洲正值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襲捲歐陸,佔領德國萊茵地區。而德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亦在此時(約1798-1830)進入高峰期。德國浪漫主義者反對異族佔領,他們的愛國熱忱導引他們去發掘民族文化,研究民間文學。由於對現實的不滿,他們遁入了文學、藝術、音樂的領域,藉文藝創造馳騁無限的感性和幻想,走進下意識的世界,企圖打破任何形式上的束縛和由理性所統御的現實世界,而與永恆的自然,神的精神世界相結合。而「童話」這一種文學類型最能表現浪漫派所喜愛的幻想與夢境,於是浪漫派詩人悌克(Wilhelm Tieck)、布倫塔諾(Clemens Brentano)或是根據民間故事改寫成童話、或是自己創作童話(Kunstmarchen)。而雅可布.格林(Jakob Grimm)與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兩兄弟則是收集民間童話和傳說,使得這些寶貴的民間文學能流傳至今。

浪漫派作家熱中整理民間文學,阿爾尼姆(Achim von Arnim)和布倫塔諾更是共同收集編寫了德國民歌集《男孩的神奇號角》(Des Knaben Wunderhorn)。 這本民歌集是兩人長期從德國民間田野採風所得,而格林兩兄弟也是當時得力的助手。《男孩的神奇號角》第一冊於1805年秋問世,不久阿爾尼姆和布倫塔諾即宣佈,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收集中古以來德國民間傳說與童話,布倫塔諾將此項任務賦予格林兄弟。1810年格林兄弟將第一批文稿寄往柏林布倫塔諾處,為了謹慎起見,他們先將原稿重新謄寫一份。這一點他們做對了,因為布倫塔諾既未發表亦未退回這些文稿。期間收集到的童話日益增多,格林兄弟繼續埋首工作。1812年1月阿爾尼姆來訪,對他們編寫之童話極為欣賞,說服他們自行出版。1812年之聖誕節,格林童話初版900本問世,書名《兒童與家庭童話》。初版共收錄一百篇童話,有些童話共用一個標題,共86個標題。在書後的附錄裡還有記載故事的來源出處、同類型之故事及其意義,使得這本書兼具兒童讀物及學術文獻兩種性質。

格林童話出版後獲得很大的迴響,尤其深受兒童父母親的歡迎,初版即包括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如〈青蛙王子〉、〈灰姑娘〉、〈小紅帽〉、〈勇敢的小裁縫〉、〈白雪公主〉、〈睡美人〉、〈大野狼與七隻小羊〉等。接踵而來的批評則可歸納為兩點,其一是有些故事內容及敘述的語氣不適合兒童,其二是文體措詞不夠優雅。弟弟威廉接受批評,開始著手修飾童話文稿,而哥哥雅可布則漸漸退出了這項工作。經過威廉的努力,在1815年第二冊出版,1819全集再版時,一種既通俗又適合兒童之童話文體逐漸形成了。

1837年格林童話集出第三版,1840第四版,1843第五版,1850第六版,1857之第七版乃為最後一版,共收集211篇故事,其中201篇童話,另10篇是「兒童的聖徒傳說」。這其間威廉除了修飾文體語言外,在篇數內容上亦做了許多增添刪減的工作。雖然童話集中的故事是格林兄弟輾轉於民間村落探訪聽來,但事後證實有些故事既不古老亦不德國。數篇著名的童話如〈灰姑娘〉、〈小紅帽〉、〈睡美人〉、〈藍鬍子〉、〈穿長統靴的貓〉已見載於1697年法國培羅(Charles Perrault 1628-1703)所著的故事集〈古代故事附道德訓誡〉(Histoire ou Contes du passe avec moralite)。講述故事給格林兄弟聽的甚多是年老的鄉下老嫗,但也不乏受過教育,通曉法語的名媛淑女。至於培羅的故事也有數篇如〈灰姑娘〉、〈睡美人〉、〈穿長統靴的貓〉來自義大利的前輩巴席勒(Giambattista Basile 1575-1632)的五日童話集(Der Pentamerone),而巴席勒的取材靈感又得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其實,童話故事在世界各地輾轉流傳,只是時空交替,故事裡的情節、人物也隨之改變。例如〈灰姑娘〉的故事在全世界就有近四百種不同的版本,而在中國第九世紀唐人段成式的故事集《酉陽雜俎》裡的〈葉限〉可能是世界最早的「灰姑娘型」童話,而葉限姑娘的金縷鞋到了法國就便成了辛德蕊拉腳下的玻璃鞋了。

幾與培羅版一樣的〈藍鬍子〉與〈穿長統靴的貓〉在第二版時就遭到刪除。至於培羅的〈辛德蕊拉與玻璃鞋〉故事,經過百年的口頭流傳,到了格林兄弟筆下時已頗具德國的風貌了。在格林童話初版裡,灰姑娘的母親臨死時要她在墳上種一株小樹,只要搖那棵樹,願望就會實現。當繼母的壞心女兒欺負她時,出現小白鴿幫助、安慰她。王子試鞋時,繼母的女兒削足適屢,鮮血染紅了白襪。這些情節都是法國版所無,雖然如此,初版的灰姑娘還是帶有濃厚的法國培羅版色彩,如灰姑娘午夜十二點必須回家,搭乘法國宮廷式的豪華馬車等,這些在出第二版時,威廉都予以剔除了,再版的灰姑娘顯得較鄉土氣息,也較積極主動,如數次要求繼母允許她參加舞會等。1950年迪士尼將灰姑娘的故事拍成電影,劇本是根據培羅版,這可能要歸功其中的引人情節,如玻璃鞋、仙女棒、將南瓜變成馬車、午夜十二點過後魔法失效。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貝托海姆(Bruno Bettelheim)在他的名著《兒童需要童話》裡對迪士尼的棄格林版就培羅版頗表不滿,他認為培羅版的灰姑娘甜膩、順服的令人厭倦,而格林版的灰姑娘個性較為突出。這當然是貝托海姆個人的主觀看法。倒是格林童話中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再版的灰姑娘故事裡對灰姑娘的兩個姊姊就有嚴厲的處罰了;她們去參加灰姑娘的婚禮,在教堂外被鴿子啄瞎了雙眼。反觀培羅的灰姑娘則是寬恕了兩位姊姊,讓她們常住宮廷裡,並與貴族子弟結婚。像這種惡有善報的結局在格林童話中是不可能出現的,包括〈白雪公主〉中的善妒的王妃,最後也是逞罰她穿上用火燒得通紅的鐵鞋,跳舞至死。

初版的格林童話有些內容並不適合兒童閱讀,例如〈白雪公主〉裡的王妃是白雪公主的親生母親,因為忌妒自己女兒的美貌,三番兩次要加害於她。也許,這麼惡毒的婦人,不應該是,也讓人不忍心寫成是親生母親,於是在後來的版本中,讓親生母親死於生產後,再編寫個繼母來飾演這位大反派。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小漢斯與葛麗特〉故事裡,飢餓與貧窮促使父母將一對小兄妹遺棄在森林裡。初版裡是狠心的母親出此下策,在第四版就改寫為繼母了。當然不管是生母或是繼母,惡人都要有惡報,當小兄妹從巫婆屋內拿到金銀財寶回家時,她們早已死了。

〈灰姑娘〉或〈白雪公主〉凸顯了複雜的「母女情結」,在「千種皮」故事裡倒是出現了「父女情結」。衝突的起因是,王妃臨死前要求國王一定要娶一個和她ㄧ樣貌美的繼室,尋尋覓覓,國王最後尋到了貌似亡妻的女兒,居然向她求婚。這篇故事在巴席勒及培羅故事集中都能找到類似的情節,培羅版的故事名〈驢皮衣〉,公主聽到國王這種亂倫的請求後求助於仙女,是仙女建議她提出各項難題,難倒國王,最後公主穿著驢皮衣出走,嫁給鄰國的王子。反觀格林童話初版裡的內容,情節矛盾、曖昧。也許正如格林兄弟在初版的序言中所說,他們對所收集的故事不多加修飾,盡量保持其民間原貌。儘管如此,從第二版後,公主都是嫁給鄰國的國王了。

格林童話經過前後七版的修改潤飾,內容、文體都趨於成熟。但在歷經篳路藍縷的初版,讀者不但可窺視童話初期的原貌,也可探訪童話的源頭,原來受到全世界人們喜愛的童話也像商品一樣四處輾轉流傳。只是同樣的題材,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下,就出現不同的風格特色。所以童話雖然是奇妙幻想的民間故事,但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民族文化、社會倫理等。要了解童話,似乎也該探訪一下童話的源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vil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