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e.idv.tw/ye/Populism.htm

公民科報告──民意與決策

淺談民粹主義


一、什麼是民粹?民粹主義的起源與分類。
民粹主義,泛指一般在民主政治上一種「過度激情的民意」。依據台大國發所以及當代學者M. Cano van 所做的分類整理如下:

1.「革命民粹主義」,一八六○年代出現於俄羅斯。當時的俄國貴族知識分子對農民滿懷贖罪感,因而對以農民為主的「人民」備予推崇,認為他們乃是俄羅斯的精粹,是拯救俄羅斯的根源。這種以贖罪意識為主的狂想浪漫主義,由於過分超現實,最後遂告失敗。

a、激進農民運動,典型是1890年代的美國人民黨(US People’s Party),其宣言為「我們將使共和政府重回平民之手。」

b、知識份子的激進運動,其目標是以農業社會主義和把「農民階級的意象浪漫化」,代表為十九世紀的俄國Narodnichestvo (Populism)。

2.「小人物民粹主義」,起源於一八九○年代的美國。它以美國中西部和南部的小農及小工人,以及西部山區礦城的小礦工為主體,反對那個時代大型壟斷企業以進步為名的剝削與貪婪。美國的反托拉斯,以及進步的稅制、社會福利等,均為這種「民粹主義」之產物。它並促成了以往間接選舉的聯邦參議員改為直接民選。這種型態的「民粹主義」,還包括了本世紀初歐洲許多國家出現過的農民黨、加拿大的社會信貸黨、一九五0年代的蘇格蘭國家黨等。九○年代起,歐洲的新自由左派鼓吹「新民粹主義」(New populism),也可算這個類型。這種「民粹主義」以小人物的直接參與為主,因而學者們普遍認為它是一種「進步主義的運動」。澳洲新南威爾斯的新堡大學教授史派克斯(A. W. Sparkes)在近著《談論政治》(Talking Politics)裡並指出,「民粹主義」的這種類型,乃是美國政治傳統之一。

c、自發性的草根農民運動,目標是控制土地以及免於精英支配。

3. 「威權民粹主義」,這是一種極右派的「民粹主義」的占用,它在一九二○至六○年代盛行於拉丁美洲。由於它是一種非常容易且廉價的政治操控技術,因而遂被許多半自由、半民主的新興國家當權派所模仿。它指的是統治者藉

著製造假想敵以團結內部,越過體制而直接煽動並指揮人民的一種法西斯體制。這種「威權民粹」也是近年來台灣政治批判的對象。

d、民粹主義式的獨裁,是以具卡理斯瑪式(charismatic)的政治領袖,直接訴諸民眾,獲得權力,例子為1940年代智利的培隆(Juan Peron)。

e、相對於代議式民主,「民粹主義的民主政治」,強調直接民主。

f、反動的民粹主義(reactionary populism),指利用種族、族群、社會秩序等議題,爭取特定群眾的支持。

g、政客的民粹主義(politician’s populism),此類政治人物聲稱代表全民,而沒有特定政治主張。

我們現在台灣社會中所談的民粹概念,應該是比較接近上述第3項的定義,端視不同的個案與角度。而在台灣政治歷史的發展中,民粹一詞開始形容台灣的政治人物或政治現象,若從「聯合資料庫」搜尋,最早是在形容當時無黨籍政治人物的政治策略。黃紀在一九八○年十二月一日的《聯合報》上,「在野的秀異分子在尋求支持、擴大基礎的過程中,往往與新近動員的團體結合,走『民粹主義』的道路。他們一般都認為『樸實的農民』與『勤苦的勞工』具有淨化社會的素質,勞苦的群眾才是對社會貢獻最大的人。」這裡對民粹的定義,比較接近上述定義b,在野的秀異分子以「樸實的農民」、「勤苦的勞工」與他們所認為的國家資本主義相抗衡。不過這種解釋,與晚近一般國內輿論的使用意函略有不同。

此外,另一個比較特別的解釋,也較令人驚訝的,蔣經國總統也曾被美國新聞周刊稱為「民粹派」的政治領袖。國大代表陳陽德解釋這裡民粹的意含是:「以開風氣之先,導之以正的覺民觀念為主導,而我們勢須有如此的領導風格和足夠的影響力量,方能加速民主制度文化的建制。」

民粹一詞,真正開始成為輿論關注的詞彙,主要是在一九九○年以後,尤其是關於修憲議題上。譬如,反對總統直選的人,開始紛紛以「民粹」一詞批評支持直選的人,認為這是罔顧國家憲政體制精神,違背自由民主的代議精神,強調事事訴諸民意,主張直接民主,雖然狀似擴大民主機制,是許多新興民主國家通常採取的策略,但也容易導致政治秩序的動盪,以及造成民眾不願守法的心態,對民主政治的成熟與鞏固實有負面影響。

台大心理系黃光國教授的《民粹亡國論》,是使民粹概念更為廣泛傳播的一個高峰。該書作為通俗著作,在當時十分暢銷,也備受矚目,影響層面甚廣。其主要內容是認為民粹是西方民主的種子長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地上,「逾淮為枳」的結果。他指出中國社會傳統的文化,尤其是儒家的「尊尊法則」與法家的「生法者君也」,在接觸西方民主制度後,變形為民粹式的民主。意即上位者(黃尤指李登輝總統的統治風格)在民意支持下,幾乎可以任意而為,而影響所及,形成整個社會的組織文化,有民意者最大。黃教授認為如此下去,挾民意而行的政治人物恣意而為,黑金政治、官商勾結、違法亂紀…等,將造成台灣社會的衰亡。

後來,隨著台灣民主政治的演進,民粹一詞開始廣泛使用在各個領域中,政治人物的贓圮,以及政黨的策略,乃至教育、文化、兩岸關係、司法、社會風氣等等,都開始有報導、評論、民意論壇使用「民粹」來形容。不過,大部分都是以負面的方式來說,兼及上述d、e、f、g的意涵。但若我們以較口語的方式來表達,台灣的民粹概念,就是「民意最大」,具體說就是以「民意做決策」,以「民意治國」。

一般人可能認為民主政治本來就是民意政治,因此,以民意最大,以民意為依歸所做出的決策,以民意作為治理國家的準繩,並無不妥之處。

可是事實上,我們只要稍稍想想,以此時此點的民意,就可以超越既存的法律、憲法嗎?其次,今天的民意與昨天的民意不同,明天的民意又與今天的不同:「民意如流水,一會兒東,一會兒西」;「民意如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這樣應如何遵循?如果一切依民意,誰來負政策成敗責任?是大家嗎?是所有公民嗎?最後就等於無人負責。

因此,這樣民粹式的理解民主政治,並非能夠提出一個好的民主政治運作模式,亦即民粹政治不等於民主政治,這是我們在此必須先確認的事。

二、獨裁政治、民主政治與民粹主義之比較

在獨裁政治中,執政者所有的權利是施政,施政的參考點為「皇帝」所給的「政策」,而受限為「王法」,而宰相的地位則在專家所給的意見。在民主政治中,此六要素為民主政治體系下缺一不可的重要關鍵。執政者首先拿到執政黨所給予的政策,再參考專家的意見,受限於國家憲法、道德觀,最後參考民意而達成施政的目的。目前台灣的政治方向比較趨向於「民意最大」、「民意治國」而忽略了民意以外的施政要件,在無形中造成了一種「挾民意而行」的民粹政治。

中國自古以來,以法家和儒家為中心的教育,告訴民眾要服從王法、兄長,不可渝距。管子「有生法者、有守法者、有法法者,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法者庶民也。」的觀念在中國獨裁政治體系之下根深蒂固,只要是「法法者」,就必須處以重刑、或教化之。如今大吹民主風潮,對剛走出戒嚴時期的台灣來說,難免有些逾淮為枳。

民粹政治目前還無法定奪是好是壞。以台灣的情況來說,是處於一種「由獨裁政治轉向民主政治」的路途當中,而民粹是此情況下必經之路。如果沒有人大聲的出來抵制民粹主義,民主就無法完全落實。好比鐵達尼號在撞上冰山之前,那重要的望遠鏡。

三、兩岸關係中的民粹現象
兩岸關係中的民粹,既有正面意義,但也有負面意義。若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探索台灣民粹主義的發展,或可對兩岸關係中的民粹有更深的體認。

不可諱言,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前,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十分緩慢,整個政治、法律、社會體系尚處於威權政府統治時期。當時的在野人士為了向政府爭取更多的民主、自由與人權,以博取群眾的同情,造成對政府的壓力,就成為最佳抗爭策略之一。當時的法令與體制也就在一次又一次衝撞中,而獲得改變。但這也埋下日後政治人物不喜遵守法令的惡果,認為只要憑藉民意,則一切可為,因為「惡法」(只要與他們主張違背的)不值得遵守。

在爭取群眾支持的同時,民主政治的目標固然是重要訴求,但「本土化」或是說「台灣人支持台灣人」之類的族群動員口號,也開始出現,而且影響更為根本與廣泛。「民主化與本土化」的齊步走,讓台灣的民粹力量,不僅是理性的訴求,更多的是情感的號召。而中國大陸此時更是扮演著「他者」、「敵人」的最佳角色,藉此對比,更加凝聚台灣內部的向心力。可是這種族群政治式的動員,同時也開始分化台灣的內部,「愛台」、「賣台」的爭議,在少數政治人物利用人性偏狹、自私的族群情感,爭取自身最大的政治利益。可是如此,也使得台灣的民粹政治不僅是民意政治、直接民主、草根民主,也落為偏狹的極右派反動思維(第一節中民粹的f定義)。

此外,與中國大陸的交往,也非敵對、抗衡就可以簡單解決問題。兩岸往來有危機,但也有機會。只顧危機,自限台灣的發展機會,讓台灣失去許多寶貴的機會。舉例來說,中國大陸晚近的經濟發展不容忽視(二○○二年已成為全世界外資投入最高的國家,高達五百二十七億餘美元),無論是其廉價的勞力、土地、廠房以及廣大的市場,現已都為世界各國爭取的目標。台灣與大陸有地理、文化之便,倘若能把握機會,絕對有可能讓台灣經濟結構轉型,成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國家。這種把握機會,互惠雙贏的方式,就不是僅憑民粹對抗就可以達成。況且,民粹對抗最後是沒有和平出路的,除了武力對峙,軍備競賽,以及最後導致戰爭,絲毫沒有可以化解的餘地。

再就具體事件來說,兩岸關係中的民粹現象,其來以久。早在一九九四年,兩岸辜汪會談事務性談判的期間,兩岸隔海對峙喊話,就已有學者擔憂政治人物「懷抱著一種樸素的民粹主義心態,想要利用民氣,但卻更擔心兩岸關係因此而倒退或激化。」

而後,一九九五年李登輝總統到母校康乃爾大學演講,引發中共全面的反彈,片面中斷兩岸辜汪會談,並對我進行文攻武嚇。中共本身也是挾民族主義(或也可稱是民粹主義的一種訴求方式),向大陸人民作訴求,認為台灣已經背離中國統一的最大利益。可是,我方在回應中共的威脅,也開始以情緒性的字眼,激起民眾對於中共的反感與仇恨,致使兩岸雙方處於劍拔弩張的氣氛當中。「兩岸目前都有民粹主義蔓延的現象,大陸方面以民族主義作為訴求,作為對台使用武力的基礎;台灣方面則有人認為兩岸關係已惡化至此,我們也不必怕與對岸衝突,雙方的這種想法非常危險。」

再以晚近(二○○三年春天)SARS疫情為例,由於SARS疫情係由中國大陸廣東省爆發,而成為疫情的發源地,也是疫情最嚴重的地區。而台灣的首例傳染者以及幾次爆發重大傳染的個案,也都是來自於中國大陸或是香港。因此,國人對於兩岸關係的往來開始產生更保守的態度。政府此時本來應該持以比較客觀中立的態度,不要讓事態惡化下去,否則不利於雙方理性來往。可是無論是在作防SARS宣傳廣告中的「匪諜比SARS多」或是SARS後加入WHO事件以及「高明見事件」等等,兩岸往來一再成為民粹式動員的場域。清楚、簡單的敵我區分,固然有助台灣社會中部分民眾的凝聚,但是也對長遠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投下一個不可預測的極大變數。

又譬如,近來陳水扁總統一再宣稱的「一邊一國」與「公民投票」等議題。在「一邊一國」的主張上,繼二○○二年八月三日,陳總統在東京世台會上以視訊傳播的方式,發表「一邊一國」論,並強調統獨公投立法的「急迫性與重要性」。雖然,隨後此一主張,在二○○三年元旦講話中,又重提二○○○年就職演說時的「四不一沒有」而稍趨沉寂。不過,在今年(二○○三年)七月廿五日,陳總統接見前美國駐北京大使李潔明時表示:明年總統選戰將是一場「一邊一國vs.一個中國」的對決。隨後,在各種場合,不時的加強傳布此一訊息。儼然,「兩岸定位」將被設定為明年大選主軸之一。

然而,若仔細檢視泛綠與泛藍陣營的兩岸定位主張,可以發現兩者的差異極小,實質上作為選戰主軸並無實質意義。更何況從陸委會十多年來的民調來看,贊成維持現狀的民眾始終高達七、八成以上。兩個陣營也不斷號稱自己的主張就是「維持現狀」。因此,大選主軸鎖定在兩岸定位上,私乎硬要分出個黑白,除了彼此推對方到極端,互扣帽子,對民眾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泛綠陣營的「一邊一國」強調「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而泛藍陣營的兩岸定位則是「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乍看之下,或許兩者迥然不同。但「九二共識」的意思,兩邊雖然都承認「一個中國」,但我們說我們是中華民國,對岸說他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前述說法並無太大差別。若我們再看泛藍陣營堅持的「國家統一綱領」,強調兩岸是「對等政治實體」,也就是對方認為他們是政府,我們也是政府;如果他們是國家,那我們也是國家。因此,泛藍在兩岸定位上,實質主張其實與泛綠陣營並無太大的不同。

這從民調來看也很清楚,大部分民眾主張兩岸定位「維持現狀」,政黨為了贏得民眾的支持,當然也是儘量主張維持現狀的大陸政策,雖然對於何為現狀,是「各自表述」。但要想以兩岸定位作為選戰主軸,實在無法突顯兩個陣營的差異。

因此,很明白的,政治人物會挑選「一邊一國」作為選戰主軸,是刻意掌握民眾的情緒,藉由對台灣主體性確立的需求,以及對中共反感的心態,結合成為攫取票源的方法之一。

「公民投票」的議題彷彿也是如此,加入WHO本是台灣民眾的共識,無須再以公民投票的方式來決定。可是主政者依然將舉辦「在一邊一國的架構下加入WHO公投」作為向民眾訴求。不僅是訴諸直接民主的公民投票,滿足人民當家做主的心態,更將「一邊一國」拉入。因此,兩岸關係中的民粹操作,迄今仍隨處可見。

四、小結
綜上所述,台灣的「民粹主義」,顯然並非俄羅斯式的「民粹」,也並非歐美那種舊中產階級的「民粹」,而毋寧更接近拉丁美洲式的「威權民粹」。無論就台灣的政治文化、地方角頭制度或社會結構特性,它都有馬基維利式那種如獅似狐的「威權民粹」得以生存的空間。

有關「民粹」的討論極多,由於它的類型極多,涵蓋了極左和極右兩端。因此像前述的史派克斯即主張少用「民粹」這個意義飄浮的字詞,而改用更具體的語言。例如「威權民粹」似乎就可以用「威權式民主」來代替。但是「民粹」儘管意義浮動,它的許多內涵畢竟仍難用其他語詞來替代,因而「民粹」仍將繼續使用下去。

以下為柏拉圖、《理想國》中值得省思的一段話,以作為本篇報告總結。

「…那些眾人稱之為詭辯家,視之為公敵的市儈人物,所傳授的其實只限於眾人的意見,也就是說,他們的集會所得的公意。那便是他們的智慧啦。我不妨把他們比做這麼一個人:他養了一個兇猛的牲畜,研究牠的脾性和欲求--他研究著怎樣接近、照料牠,他在什麼時候和什麼原因下是危險的和安全的,牠的各種吼叫聲各有什麼意義,而別人它物,要發什麼聲音,就能撫慰或激怒牠。你還可以進一步地假定,他繼續如此注意,終能徹底了解這些之後,他就把自己的知識,稱之為智慧……」

參考資料
1. 民粹:激情超越制度 建國高中公民老師 簡易

2.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國安(析)092-009號 民粹主義與兩岸關係

國安組助理研究員 胡全威

3. 民粹亡台論 (2002年再版)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黃光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vil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