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台獨時代」的來臨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Sol/file_combine.php?File=1476922_2002-09
-17_16-21-55



有一些人以為「台獨」會帶來兩岸緊張、甚至戰爭,另有一些人以為「台獨」會使台灣獲得主要國家的正式外交承認,還有一些人以為「台獨」就能讓台灣擺脫一切的政治經濟問題、讓台灣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三者皆非!

國內外形勢:鳥籠的存在

現在的形勢逐漸變成這樣:在國內,陳水扁總統在當選前已經宣稱「台獨萬萬歲」,當選後已經宣稱「一邊一國」、「走自己的路」,「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總統已經可以說把「台獨」的言論講到了盡頭。剩下能作的,不過是改國號、改憲法,但此一作法在現在與可預見的將來都沒有足夠的民意支持,也無法在國會湊足票數。因此政治人物只能繼續進行「台獨宣講」,但此種「宣講」並不能在體制上做出改變。

在中國大陸,由於國內經濟形勢基本上可說是「一片大好」,國際與國內政治穩定,中國政治菁英對此非常珍惜,因此處事小心翼翼。雖然中國政治菁英認識到中華民國已被「台灣獨立」借殼上市,但考慮到軍事的破壞、外交的麻煩、經濟的損害,因此繼續鳥籠政策。這固然滿足了「台獨」的「不戰」底線,但至少能挫折「台獨」的「外交承認」期望。

而美、歐、日等國雖然認知到台灣事實上的獨立地位,然而中國的經濟成長提升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貿易、移民、留學、通婚,改變了過去單純的官方為主的「中外關係」;中國正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負責任的大國。雖然存在一些摩擦,但配合中國大陸的鳥籠政策,大體上成為歐、美、日、俄等大國的台海政策基礎;他們不會為了僅僅是一個面子問題的「台灣獨立」,而破壞現狀。

前台獨、台獨與後台獨

讓我們把「事實存在」和「口號」作一個更清楚的區隔。台灣自1949年以來就一直是一個「獨立」的政治經濟實體,因此在現實中並沒有「獨立」的問題。但在1990年代之前,台灣卻一直處於「前台獨時代」;在彼時,宣講作為一種「事實陳述」與「國家戰略」的「台獨」,必須冒著生命的危險。

1990年代以來,台灣進入「台獨時代」。其時代背景是冷戰結束、中國經改失序、兩岸初步接觸帶來許多摩擦,以及國家領導人為強化「國家認同」而進行努力。在此一時代,「台獨」逐步成為國家意識型態;此一時代並在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步入了最高潮。然而,高潮意味了台獨進入「高原期」,並且逐漸步入「後台獨時代」。

在這個「後台獨時代」,由於兩岸經濟實力對比的變化,台商的作用,兩岸社會更加綿密頻繁的往來,「台獨」的經濟社會基礎將愈來愈薄弱。雖然由於意識型態本身的慣性作用,「台獨」對某些人仍然具有崇高的意涵。但對於新一代人而言,「台獨」可能將如同「三民主義」或「統一」一般,變成一種過時的標籤與懷舊情緒。

後台獨時代與歷史遺留問題

簡單再說一次:這十幾年、特別是陳水扁執政這兩年多來,台灣「已經宣佈獨立」很多次了;然而,中國大陸沒有動武,台灣的邦交國沒有增加,台灣的經濟或日常生活也沒有戲劇性的改善。隨著中國大陸的發展,基於經濟的拉力、民主化的寬容氛圍、與各國政策的慣性,「鳥籠」會變得更加堅韌有彈性。此種形勢繼續發展下去,可能有一天縱然台灣修改憲法、更改國號,都不會造成戰爭------也不會進一步被國際社會所承認!

但是還有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也就是兩岸的政治關係,必須處理。中國大陸的「鳥籠政策」,依靠的是「強權」,而非任何高尚的價值。「鳥籠」明明白白地是扼殺一種自由的嚮往,並與民主背道而馳。「鳥籠」之被接受,僅是一種權宜之計。因此「後台獨時代」走到最後,仍然得解決「鳥籠」的問題。

然而,拆毀鳥籠不意味戰爭、不意味統一或獨立,僅意味一種狀態。在這個未來的「終局狀態」中,台灣既有可能以直接參與中國政治替代直接參與國際政治,亦有可能是以參與國際政治代替參與中國政治,並不無可能既參與國際政治又同時參與中國政治。至於何條路將成為現實,則是美、中、臺等各方制度、利益、情感、企圖等的函數,難以預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vil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